张文木:戈尔巴乔夫错就错在用善良的幻想代替严肃的政治,将政治问题当宗教问题处理
编者按:
有意思的是,在对伊拉克开战前,美国用汤因比的说教,向伊达克人民发起“和平”攻势,在伊拉克领导集团自我销毁国防力量并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后,美国便长驱直入伊拉克,将主动放弃武装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处以绞刑。与此相反,同期的朝鲜不仅没有放弃武装,而且推出让汤因比最反感的原子弹,结果朝鲜反而避免了伊拉克式的厄运。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话加以总结: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
——张文木
目录
一、帝国时代的英国传统外交及其间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和扩张
(二)汤因比开始写作《历史研究》时英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与英帝国利益
1.地缘政治
2.意识形态
二、英帝国的衰落与汤因比历史观的变化
(一)被剥夺的胜利者:英国衰落喜悲剧
(二)汤因比研究结论与衰落后的英国外交策略同步变化
三、1973:“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与汤因比历史理论的调整
(一)主张英日向大陆靠拢以摆脱美国
(二)将“捧杀”对象从美国转向中国
(三)暗示“黄祸”将起,英日联手挑拨中美冲突
(四)爱的呓语
四、汤因比所肩负的“特别文化使命”及其学术评价
(一)“君子报仇”
(二)英国对美国“请君入瓮”
(三)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肩负着“特别文化使命”
(四)汤因比的学术研究远离真理
五、经验总结
三、“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与汤因比历史理论的调整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与其政治搭档亨利•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是自罗斯福之后美国政治家中少有的明白人,读过基辛格《大外交》一书的人都会看出,尼克松已经明白,但不便直接——只是借用李普曼、华莱士等战略思想家的口间接——挑明了“二战”后英国所采取的“捧杀”美国的策略。1972年,尼克松甩掉欧洲的追捧反手与中国和解,这大大缓解了美国的压力并扭转了美国国力衰落的轨迹。
(一)主张英日向大陆靠拢以摆脱美国
面对这种变化,英国政府请汤因比再度“出山”。此时年龄已入黄昏的汤因比头脑可一点不昏。他再次继承丘吉尔的遗志,进一步推进英国用“世界主义”高帽捧杀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即苏联、美国和中国的既定策略。在汤因比去世前两年即1972年至1973年间他与日本宗教和文化学人池田大作 合作出版对话体著作《展望21世纪》,他在这部著作中仍没有忘记英国外交的“特别文化使命”。英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战胜国中唯一的被剥夺了霸权地位的国家,经历了这段历史的汤因比不会忘记复仇。与《历史研究》一样,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表达了不少宗教意义上的精彩内容,但在这些精彩的内容下掩盖着的却是英国持之以恒的捧杀式消耗雅尔塔体系的支柱国家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当年美国看到欧洲衰落后的反应一样,看到美国衰落后的英国外交,并没有忘记对美国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