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台湾问题:底线、极限、机遇


  作者按: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21年6月11日消息,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周四(10日)在参议院听证会上鼓吹,美国“有能力‘保卫台湾’”。只要看看历史,就会知道这是说大话。看看当时美国的档案文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海军几乎无力越过台湾海峡的条件下,美国都没有为台湾而防御金门,更没有兑现其“协防台湾”的承诺,那么在50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海军现有装备条件下,如果出现中国统一战争,“台独”分子不可能指望美国会给予其多于美国当年对韩国、南越的援助。本文选自《张文木战略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一卷第二章第三节。

  中美博弈的经验告诉我们,“台湾问题”只是美国用于与中国进行战略利益交换的筹码;台湾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取决于中美关系变化以及美国遏制中国或中国反遏制的能力。“台湾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不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而且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问题。朝鲜战争使美国对华外交进入冷战轨道,此后,在1949年底即将被美国抛弃的台湾才被纳入以遏制中国为目标的美国西太平洋战略防御链环之中。即使如此,台湾在美国环岛防御链环中只是一个虚拟的,因而美国也从不去认真“维修”的环节。

  一、台湾在美国环岛防御链环中只是一个虚拟环节

  从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到1969年约翰逊下台,是美国强硬对华政策的高峰期,当然也是中美关系中的对立要素表现最充分的时期。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当炮击金门事件发生后,美国所做的事不是进攻,而是不断提高需要美国“出兵”的门槛,美国想的不是“共同防御”而是如何抛弃负担。国务卿杜勒斯就明确表示: “我们不想拿我们的军事力量或声望到幅员辽阔的中国大陆去冒险。”“即使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八年战争期间,都完全给陷了进去。这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1] 美国随之做出逼蒋放弃金门、马祖的决定。如果联系1972年出现的尼克松主义,可以说这一时期表面强硬的美国对华政策后面已透露出尼克松主义的气息。尼克松眼中的台湾只不过是美国为了全球利益与中国进行战略交换的筹码,而不是美国战略利益本身。牺牲台湾可以是“零售”,也可以是“批发”,这多取决于美国的“估价”及中国统一祖国的意志。道理很简单,台湾既然不是美国西太平洋战略的绝对目标,那美国就不会——当然“台独”分子也不要指望——为台湾“安全”提供绝对的保障手段。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