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国企领导人队伍还要不要?——国企改革诊断书系列之六
今天这个标题之问,不是无的放矢。
国企改革不能只低头看路,要望更远处,还要见微知著。
○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新鲜
职业经理人制度,早些年就有类似提法和做法,当时叫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取消国企领导人行政级别,其实是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的副产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三项制度改革,在职业经理人身上得到最完整的体现。因为,职业经理人和普通员工不一样。完不成指标考核,下台是必须的;按合同约定,薪酬也肯定会减少。如此这般,即使别人不下逐客令,自己也得知趣走人。
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可以算是国企改革微观层面的“牛鼻子”,推出(广)至今,有二十年了,相关文件和实施细则也出了不少。
第一个问题:以往实施效果不理想,有时候甚至推不动,根本原因找到了没有?
第二个问题:如果说找到了,那么,这二十年的改革干什么去了?非得最高决策层用“三年行动”的形式来加压督办。如果说没有找到,那么,又怎么敢信誓旦旦地在三年之内完成?
第三个问题:因为“要办事”了,没退路了,便猛然提速加力,全面开花,会不会适得其反?
这好比治疗一个病人,给他长期服一种药,并未见好。因为要限期治愈出院,突然就加大剂量,还上去踹他一脚,踹得他蹦跶起来,指望奇迹发生。
○市场化真经没那么简单
国资系统的同志对上面的质问不服气,那我就再问几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很多国企领导人(含中层干部)不愿意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第二,此前不愿意转,结果就不转的,企业就没办法了吗?
第三,没有转的,他们究竟抱着一个什么样的“金疙瘩”?
第四,企业为什么不敢也不能拿走这个“金疙瘩”?
第五,转与不转的,既然业绩一样,为什么待遇要有大差别?
第六,企业的薪酬市场化搞了这么多年,究竟是高是低?
第七,如果遇到大面积的职业经理人业绩不达标,企业真的准备大换血吗?
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不好意思写出来。
市场化的真经是什么?在哪里?怎么取?
这个瓜太大,我自己肯定啃不下。先给出两点思考提示。
其一,国企要学市场化的形态,更要领会市场化的神韵。公司治理机制如此,职业经理人制度也如此。否则,光有形态,形似神不似,那还不如不学。
其二,市场化必须学,但是必须与国企属性相结合。否则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邯郸学步”或更准确)。这个道理,我在前面几篇关于外部董事制度的文章中也反复提到。不听我的不要紧,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基本经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句话总该听得进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