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影视剧的资本困扰及其思想性的困境
先提出一种现象,自从2015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发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不能做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被市场绑架等重要观点以后,已经六年过去了,六年时间,本来类似现象会被逐渐弱化,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这些问题似乎依然存在,比如娘炮现象,比如高片酬问题,某些时候,似乎有增无减,甚至还有向严重方向发展的趋势。
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不得不研究这样一种现象。
社会反映最大,影视界也完全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得不到遏制,在我看来,这一切问题的总根子,就在于资本的作用。谁都明白,影视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艺术,它自从诞生以后,从来就不是仅仅具有商品属性,它是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商品。比较起来,它的思想属性历来应该放在第一位的。但是,自从我们照猫画虎的照搬了西方的一些资本理念,把影视创作完全交给资本以后,便面临着作品的政治诉求、思想要求与资本逐利这样一种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私人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去百分之百地甘愿完成国家命题和政治教育的特别需要。于是,资本统领下的影视便陷入了怎么履行思想性和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无法摆脱的矛盾的问题。
文艺既然要体现国家和党的使命,发挥着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那么国家就应该在投入上像类似管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台等党媒相似的类别一样,而不能完全放开把它交给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一种题材,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你让他每年既要完成几百亿的票房,还要它去承担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使命,这里边有多重矛盾。那些掌握资本的投资人是不会情愿的。
举个例子,去年《雷霆战将》的问题,这部带有神剧特点的作品,把我军的护士、指挥员写成那个样子,你能说编导不知道这样做是冲撞红线吗?我看他们是清楚的。八路军作为极为艰苦的作战条件被“精致”得无以言表。独立团的团部竟然设在了欧式装潢的大别墅里,演员们不仅脸打高光,连头发丝都弄得一丝不乱,发胶抹得油光锃亮,苍蝇飞上去都脚底打滑,女护士一袭连衣裙、白色漂亮的高跟鞋,英姿飒爽俨然如同哪里找来的模特队,师长郭勋魁在战场上抽雪茄、喝咖啡。这些场景或许在某个特殊场合是真实的,历史或许真有过,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却必须是对事实高度概括后的创作,你这样写就是不行,你违背了无产阶级文艺的要求和基本规律。不能以个别当整体,因为它毕竟不是个人写实传记。对此,我是写了批评文章的。题目就是,《让百姓愤怒的神剧为何屡禁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