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
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1]
对能源消费大国而言,能源安全概念直接与能源供给的程度相联系。一国的能源安全程度将直接由该国能源供给对能源需求的满足程度来确定。自近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问题,更多的是能源问题。[2]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次能源危机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经济危机。[3]
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能源供求关系的制约。1993年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中国原油进出口逆差出现。此后中国开始意识到能源安全问题。
2004年是中国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发展目标的一年,也是国际能源出现危机的一年。伊拉克战争后,国际能源形势骤然恶化,国际油价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对外依存度及相应风险也持续飙升。这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发展目标的实施。为此,未雨绸缪,加强中国能源安全的研究并制定可行能源发展战略,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矛盾
(一)经济多极化发展引起的能源消费与需求不平衡运动是当前国际能源体系的基本矛盾
资源问题本质上就是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永是围绕着人类基本的生存问题。“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紧张程度往往是国际资源紧缺程度的反映。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占据高势能经济地位的优势国家对全球或地区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控制和汲取的过程。在中世纪,农业是占优势地位的生产方式。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人口是生产的基本动力。地多粮就多,人多税赋来源和兵源就广。兵多粮多,国家就强大。因此,这时国家崛起和帝国扩张的过程基本都是掠夺土地资源的过程。近代资本大国崛起和资本帝国的扩张,在不同的时期对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在资本主义早期,市场是资本国家崛起的稀缺资源,于是就有了资本中心国家用血与火开辟殖民市场的历史。这一时期,国家力量的大小是以殖民市场的拥有量为标志的。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大国中,英国是领土最小,而拥有殖民市场最大的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维持几百年的日不落大不列颠帝国。为此世界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70年代,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成立了主权国家。80至90年代,这些独立国家,尤其是以中国经济为主动力的亚洲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为西方资本中心国家提供了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由此造成生产力在北美、欧洲,特别是亚洲的巨大发展,这使国际资源需求由市场转向常规矿物资源。这样,常规矿物资源,尤其是其中可作动力燃料的能源,便成了这一时期国际间激烈争夺的稀缺资源。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