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明:苏联放弃政治安全防线的悲剧


图片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研究”这一重大课题,2001年该课题又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在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课题组这几年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相信在如何确保共和国政治安全问题上会有助于大家的思考与研究。

  苏联舆论阵地和思想阵地失守问题

  二战以后,硝烟未尽,“冷战”开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加紧进行军备竞赛的同时,积极准备心理战:美国中央情报局一马当先,声称要“调动一切手段,包括精神手段,摧毁敌人意志”。他们广泛招募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利用宣传、互动、侦察、谍报等手段,对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心理战;通过援助,支持“持不同政见者”;利用民族矛盾,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散布政治谣言,丑化领导人的形象,制造对苏联制度的仇恨,培养对西方的向往。1948年8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批准了第20/1号指令——《美国对俄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这项指令揭开了一场本质为新型战争的序幕,信息成了武器,目的是要操纵和改变苏联的社会意识形态,使苏联社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虚假认识,以便进一步影响苏联的管理精英。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对苏联的心理战进一步加强。美国当局认为,意识形态领域是与苏联进行战争的重要战场。美国先后成立了一些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研究所,一些大学开设了苏联东欧历史和政治专业的课程,美国外交政策的智库也将关注的重点转到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上。这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形成了美国社会科学的一个特殊领域——“苏联学”。与其他学科明显不同的是,美国“苏联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无论是思想理论基础,还是研究对象和功能,均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总体说来,美国“苏联学”与政治联系紧密,在两种制度和两种意识形态斗争中发挥三种功能:一是为美苏对抗和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提供思想理论支持;二是直接为美国对苏外交政策服务;三是配合情报部门进行反苏工作。

  美国和西方的智囊和谋士们认为,心理战是对苏斗争的有力武器,为了取胜必须“里应外合”。因此,他们非常关注苏联国内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流派,并努力与之建立对话的渠道。他们希望苏联出现一种“内部力量”,以便促进苏联进行有利于西方的“改革”。布热津斯基曾提醒多关注苏联的民族问题,认为民族主义是强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克里姆林宫在非俄罗斯族群日益增长的民族自觉意识的压力下作出让步,那么通向和平演变的大门就打开了。为此,西方专家提出,必须破坏苏共对大众传媒的全面控制体系,提倡公开的政治竞争,保障选举的自由。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的光环一旦褪色,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