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我国严峻的人口和生育问题
我国社会进入了老龄化阶段,人口问题正成为十分紧迫的大问题,几十年不变的一胎化政策,也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今年国家放开了三胎生育,但能否缓解出生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还难以预判,而从几年前放开二胎,并没有出现预想的效果。
我国是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历史上是如此,现在仍是如此,其中所变化的,从世界人口有统计以来,如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虽然现在我国人口在统计上达到十四亿,但在世界的占比已下降到17%,五分之一弱,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将很快超过中国。中国人口占比的减小,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长达四十多年严格执行一胎化政策的国家,人口增长率远低世界人口的增长。
人口总量上中国最多,但相比各国,其实我国的人口密度却处于中等偏下,不是人口拥护的国度。国内人们总感觉人口过多,看成包袱,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因为在实行一胎化政策的同时,也在快速城镇化,人口集中流向城市,生活在城市的狭小空间里,就有了人口拥挤的错觉,而反观人口流出地的广大乡村,长年的单向流动,终于造成了农村的凋敝、破败、空心化。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的规模上,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最多。现状就是,中国人口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极不均衡。因此要说,中国城市的规模,并不是我们的光荣,很可能将成为我们今后难以承受的一种悲苦。
人们涌进城市,高兴的是房地产商和当地政府,一个能不断建房卖房,一个能增加税收却可以不为外来人承付义务。在进城大军中,农村和小城镇来的青年男女们在大城市里拼命竞争,希望谋得一席之地,改变人生。有人成功了,也有人失望了,但前方的渺茫的希望还是一种盼望,宁可住地下室,挤蜗在鸽笼里,也不愿离开,其中女性较多,她们希望能嫁给当地的城里人,要有房有车有存款的,那样就能靠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坐享他人之成。多少年过去了,有人等成了剩女,有人快熬成了太婆,她们中很少很少有愿意再回到家乡的。其中的男性,没有女性的优势,只能靠自己的本事,留下来的不少,但留下来看不到希望的更多,他们不敢奢望靠婚姻改变命运,只能靠拼命努力。
所以,中国各地的城乡之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城市里有大量剩女,乡村则有着大量剩男,这是两个永不相交的群体。
《诗经》开篇第一首诗是“关关雎鸠”。《诗经》是圣人孔子整理的。作为第一篇,因为男女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大事,其意义就在于此。
以前批判中国古代社会女性没有地位,受男性压迫。从民国开始实现男女平等以来,到现在已近百年,尤其市场经济之后,可以说中国女性的地位远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伴随这种进步的负面效应也显现出来,当代很多女性有了自己的经济独立,也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再也不是几千年来的依靠男性的情况了,由此女性普遍在婚恋的选择上拥有了高度的自由,但对这种自由的使用的目的,绝大多数却不是出于爱情,而是追求比自己更好的男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用俗话说,都想借“爱情”的名义和通过婚姻的保障去高攀,有女性专家为此责备男人说——是中国女人太优秀了,中国男人太差了。任何一个自身条件稍稍好一点的女性,没有谁的眼睛不是往上看,跟她差不多的男性,是不会瞧一眼的,这是北京等大城市之所以有捌玖十万剩女的原因,她们都在等着“高富帅”、“霸道总裁”向她求婚。但现实很残酷,一辈子也不会等来,等着等着,过了三十岁,三十五岁,四十岁,她们这部分人,即被当今这个物欲的世界毒害了,还以为明白了活着的真谛,同时也没有给民族和国家繁衍人口。等到将来自己孤零零住进养老院的时候,也许有人会后悔,但后悔时光也不能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