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注重在基层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于保证今后各级领导能够心系人民,艰苦奋斗,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不变色的良苦用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是工农群众最集中的地方,未脱贫的农村环境依然艰苦,困难很多。这又一次说明,走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改变落后面貌的实践中培养接班人是我们党延续至今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证明,从“大革命”时期开始,知识青年就脱下学生装,穿上工农衣,深入工农群众之中,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民族的解放,中国的独立、富强,作为“先锋队”和“方面军”前仆后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领袖和骨干力量,使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能够不断延续,取得最终的胜利,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成就。因此,我们党始终把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作为“青年运动方向”。

  社会主义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质依然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将《共产党宣言》提出的“两个彻底决裂”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与传统的小农经济进行彻底决裂的过程中,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做彻底决裂的一种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新方式。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就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接班人”必须知道劳动人民的利益所在,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只有在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转变世界观后才能形成。这个过程,也是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过程。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朝夕相处,不经意之间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为,把城市的文明传播到了农民之中。同样,农民也在生产劳动中用他们的行动,对知识青年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再教育”,使知识青年学到了在课堂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两者取长补短,无疑对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群众知识化,缩小“三大差别”,以及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培养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者,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下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符合认识论规律,并且被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1955年7月,毛泽东看到河南省许昌地委书记赵天锡给七届三中全会的汇报材料——《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材料中说,“(郏县大李庄乡)全乡贫农和下中农里面,有7个没升学的中学生和25个高小毕业生。他们把两个中学生分配到老社,其余的全部分配到7个‘社架子’去,以便解决会计和记工员不够的困难”。毛泽东对这种做法,发生了极大兴趣,写下影响深远的“编者按”:“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