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怎样探索一个“后疫情”的世界
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汪晖老师在《亚洲周刊》于2021年12月31日举办的“跨年夜全球趋势高峰论坛暨思想派对”的发言稿。
汪晖老师认为,在近几年新冠疫情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机,这些危机凸显了一个矛盾,即旧的语言和新的条件之间的矛盾。当代世界的状况是双重政治制度的危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民主制度内部的危机,汪晖老师将其称为“代表性的断裂”,也就是政治体制的基本形式与社会形式的脱节。这些新的矛盾、新的危机不能使用旧的、民主非民主的语言来思考,新的思考应当综合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遗产并加以总结。新冠疫情不是我们当下国际国内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因,疫情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矛盾的产生不是一天形成的,即使疫情得到了缓解,我们也无法回到过去所谓的正常状态。新的矛盾与问题也产生了新的条件,这需要中国、需要全世界共同的关注与探索。
本文出自《亚洲周刊》,转载自公众号“三联学术通讯”,感谢汪晖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即便疫情缓解,
也无法回到过去所谓的正常状态
文 | 汪晖
各位朋友,新年好!
感谢《亚洲周刊》组织这个活动,邀请我来参加这个盛典。我也期待听取其他朋友的想法,共同思考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去年在中国北京有一场艺术展览,叫作“2020+”。这意思是说,2020以后的发展有一些和过去完全不同的条件。当时有人问我,今年的疫情有什么独特性,我想有这样三个方面的特点:
“2020+”艺术展览海报
第一个是它的规模和速度。它从一个地方开始,迅速地蔓延到各个地方,全球卷入,时间的长度和蔓延的广度是前所未见的。如果没有全球化的条件,疫情也不会以这样的速度和规模发生,因此对疫情的讨论不可能不同时对全球化进程所内含的矛盾进行思考,这是第一个特点。其次,这次疫情的危机不是一个单一的危机,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共卫生危机,它同时是一系列危机的连锁。疫情触发了或者加速了已有的其他危机,又引发新的危机,所以它是一个公共卫生危机,同时也是地缘政治的危机,是社会关系的危机,它也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的危机。各种各样的社会危机同时卷入,在疫情中相互纠缠。第三,我觉得这些连锁危机凸显了一个矛盾,就是旧的语言和新的条件之间的矛盾。这是我接下来要着重讨论的一个问题。
以今天的疫情来说,病毒的传播方式导致了防疫过程中的社交距离,但是维持这种社交距离,要实行隔离,又要大规模地依靠集体的认同。我们需要一个社区,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进行保护。也就是说疫情重新定义了社区、社群。但表述这些关系的语言,基本还是处在旧的模式当中。事实上,这不仅是旧的语言,也是在旧的关系之中的旧语言。再比如危机是全球性的,但保护主要是发生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我们明明知道不可能单一国家独善其身,但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来讲,疫情的防护依旧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如何用新的语言去描述危机,这里面有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最近,有许多朋友提出了“疫苗国际主义”,重新思考国际主义问题是必要的。现阶段中国大规模地输出、捐赠疫苗,超过了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在错综纠葛的危机当中,这样的“疫苗国际主义”又迅速地被另外一些力量解读成地缘政治、竞争等等。这样的一种行为到底如何去描述它?我们需要新的语言去描述我们的行为模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