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晴:当今“宗教热”的冷思考
当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冲高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之时,也在不断冲刷人们的思想道德堤坝,那些年的世风走下、信仰摇曳已是不争的事实。此间,有一种文化——宗教,却是水涨船高,甚而在局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国内宗教信众的快速增长和某些宗教的地域性扩张,可谓史无前例、冠盖西方。对于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度而言,如此文化的突热现象,显然不太正常。利耶弊耶?应对若何?该当冷静思考,本文略抒几点拙见。
一、形成“宗教热”的非常态动因
学界有一公认,中华史上从没有过举国狂热的宗教信仰。笔者以为,如此现象,过去没有,现在不是,估计将来也难出现。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历久熏陶,一种重视现实、顺天敬祖的国民心性,总是在笃信神灵与注重实惠之间游离。
说古今中国没有宗教狂热,并非可以引出国人没有信仰的偏论。正如葛剑雄先生所言:在民间,尤其是在汉族地区,一般人对佛教、道教都信,天、地、君、亲、师都拜,还有极其广泛的实用性、地方性崇拜。如各地有土地神、城隍,家门口有门神,灶头有灶神,理财有财神,婚姻有月老,求子有送子观音,还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河神、海龙王、阎罗王、玉皇大帝等各司其职,简直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吉凶祸福都有相应的神或鬼督察照料,都可通过虔诚的膜拜和丰盛的祭品期待相应的庇佑或化解。尽管这些崇拜的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内容各异,但其核心都是对“因果报应”的期盼,即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当然,至今还在不同程度流传着的这些民间信仰,大多与迷信思想缠连,很难算是真正的宗教信仰,更非专一的信仰,但它却是中国人心灵世界中可以随时萌发的精神依托。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是我们在考察当今中国宗教现象时,不可忽略的民族心理。
我国目前的“宗教热”显然不是狂热,只是相对而言的突热。这里所谓的“相对”,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前的宗教态势;所谓的“突热”,是指这几十年宗教热度上的迅增势头。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人们思想观念超常稳定的古老国度里,倍受传统观念抑制的宗教热情,却在社会主义制度运行30年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竞相释放,原因何在?
对于这股潮水般涌来的宗教热,有人将其归结为国门开放后多元文化的涌入,加之西方宗教势力的渗透;有人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求财欲望的膨胀,加之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也有人试从国人丢弃传统、导致价值观的偏转方面探寻,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方面都有关联,也都是当今中国宗教发展的动因,但有一种动因是不可忽视的,却是非常态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