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中西各握什么王牌?
近百年来,尤其是二战以来,世界发生过许多大变局,比如说,东西方冷战,六次中东战争,非洲全域性独立,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华沙组织灭亡,南联盟肢解,两次伊拉克战争,两次阿富汗战争,等等。
各种大变局后形成的现实格局是:资本主义一统世界,西方一统世界。
俄乌冲突,暂时仍未超越以上历次事件,暂未颠覆现有格局,故不宜定位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现在的变局是:世界正在从冷战往热战过渡,并未达到裂变,也不宜定位为“百年未有”。如何判断未来的“百年未有”?还是之前提到的几个指标:资本主义整体被颠覆裂解;西方阵营被颠覆裂解;北约组织灭亡;新的世界大战(各类战总和,不单指炮火)让多极世界成型。热战时代,经常有战争,这是新规律,这是过程,要适应它,不要被短时的局部震动误导得出质变性的结论。
目前,世界仍是西方主导的世界,中国仍然是被西方秩序束缚下的被动主体,还没有真实突破它的制约与打压。如果要说有改变,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或者说言语表达上的改变,无实质性挣脱的迹象,经济、贸易、金融、货币等方面都是如此。
在西方正在将“北约”向“球约”推进的设计思路下,中国已经被逼到无法逃避的角落,直面“西方”这个侵略主体已经摆在了中国人的桌面上。
“西方”的定位
西方,过去曾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西欧、西亚和西域等都可以理解为西方。今天的欧洲,在清朝书籍里的名称都称为“欧罗巴”,东中西欧俱为一体,无地理上的分割。
冷战以后,为了对付所谓的“东方”,也便有了今天的“西方”,大多数情况下带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同盟的意味。冷战结束后,在相当长时间内,它又更多表现为经济关系,政治和军事联盟一度被淡化。
然而,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开始从战略上改造“西方”,试图利用这个有世界性意义的主体维持其霸权主义重新走上强盛之路。
站在中国人的视角,如何准确理解“西方”这个概念?
从基础面看,西方,就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以资本主义为根本制度和有种族优越感的白人组成的霸权主义集团。
从组织看,西方,必须是具有“可控性”的实体组合。俄罗斯人,也是白人,但它在欧洲内部不具有可控性,甚至带有主导统治性,因而不被现代版西方所接纳。
美国,本是“欧罗巴”的孙子,现却变成“欧罗巴”的爷爷。
清《赢寰志略》的欧罗巴图
日本,韩国,不是白人,为何也经常被视为西方国家?
这是一种错觉,此二国,实二等国,只能算作西方两条G,并不被西方人当自己人尊重,因为它们皆具有“可控性”,故成为看住中俄的宠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