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新冠疫情的结束,应该有明确的标准(上)
贯彻任何一种意志都需要对应的物质资源,执行任何一种命令,都需要对应的物质资源。指定某一项政策,下达某一项命令前,都应大致估计所需物质资源。如果物质资源与所需资源不匹配,就必然出现任务无法完成,或者,导致其他损失的局面。这时,就需要调整任务目标或增加物质资源,如果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已经达到上限,那么就必须调整任务目标。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结合政治、天时、地势、将领、制度,对军事方案,行为进行判断。判断的目的,就是估计战争胜负的概率,选择效费比最高的作战方案。第二篇《作战篇》,按照既定的作战方案,估计所需的物质资源。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物质资源的消耗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消耗(Cost)和间接损失(Damage),即不但有直接消耗的军需物质资源C,还有因为战火燎原,壮丁参战对经济的破坏,导致的间接物质损失D。直接物质消耗C决定前线作战能力,经济基础提供直接物质消耗,间接物质损失D损害经济基础。间接物质损失D对经济基础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前线军需不足,战线无法维持甚至崩溃,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一场战争在发动以前就要估计胜利的可能性,如果可能性不大,最好不要发动。而这种可能性,说到底,取决于本国经济基础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源和能承担的物质损失,即C+D。大力出奇迹,只要经济基础足够强大,军事目标足够谨慎,那么即使前线指挥官无能,不占天时地利,也能使用物质资源压到对方,取得胜利。反之,本国不能承担这样的物质损耗,最好放弃作战计划。否则,如果不能正确估计本国经济实力与实现军事目标之间的对比关系,盲目提出过于宏大的军事目标,必然出现前线物资短缺,国内经济崩溃,外部强敌觊觎。即使能在短时间内承担这样的物质消耗,也必须速战速决。否则,长期的直接和间接的物质消耗必然彻底拖垮国家经济,导致国家灭亡。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个需要消耗几何级数增长的物质资源的军事目标。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博古、李德不能正确估计阵地战所需的物质资源、苏区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源,缴获所能获得的物质资源,既不愿采取消耗资源较少缴获较多的运动战,也不愿采取消耗资源更少牵制敌方资源更多的游击战,更不愿采取毛主席提出摧毁对方经济基础获得大量缴获的外线作战,最终必然陷入军事资源枯竭,苏区经济无以为继,不得不长征的局面。
防疫也是如此。
假设实现某种防疫目标M(mission)所需的物质资源是C(Cost)+D(Damage),如果因为某种原因,C+D以几何级数增长,M就需要改变。否则,C+D一旦突破了经济所能承受的上限,那么M就得变成无法完成,即mission imposible。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