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还记得《珍贵的教科书》吗?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
三十多年过去了,依旧印象深刻。
这篇语文课文叫做《珍贵的教科书》,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学不学,我大概记得那是小学三年级学的一篇课文。
《珍贵的教科书》大意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的孩子们还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学习,没有桌椅,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没有黑板,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没有粉笔,就拿黄土块代替......但是最困难的是,没有教科书。
没有办法,就只能自己编,自己写,自己教。
孩子们的老师,不是旧社会的私塾先生,也不是大城市里的洋先生,而是打着绑腿、穿着土布军装的“张指导员”.......这非常写实,因为当年在延安搞教育的,其实就是红军、八路军中的知识分子。
如果我们熟悉历史,就会知道,当年延安那群人,是全中国最年轻、最先进、最朝气蓬勃、最尊重知识的一群人,他们在窑洞里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甚至学习文字、数学、几何、物理、画画、音乐、体育......当斯诺来到延安的时候,他是震惊的,他发现这里的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求知的快乐,和国统区的风气完全不一样,这里的人们“发着光”。
在延安,没有名字的战士,要给他们起名字,告诉他们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不但教军事技术,还教文化知识。我军指战员的见识、文化水平,远胜国民党的士兵。在全国99%都是文盲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子弟,能够读书,能够学习,能够了解科学知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那些装备简陋、衣衫破烂的年轻战士,居然对世界似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知识非常了解,他们竟然在讨论航空母舰和战列舰谁才是战场的主角,要知道,他们自己在山沟沟里连机关枪、迫击炮都很缺,吃饭都吃不饱,却在思考未来的海战。
但是大家都知道,延安被国民党严密封锁,军民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物资是非常匮乏的,纸张,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写道:
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真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
指导员接着说:“同学们知道书是怎么来的吗?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来的!印书用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用的纸里节省出来的!”
我小时候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并没有太多感觉,但现在回想起来,才懂得其中的不容易,教员和党中央一直在敌人的重重围困、围追堵截之中,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何等艰难?有限的纸张都要用于地图、军事材料、电报、文件......但他们为了孩子,为了教育,还是节省出了珍贵的纸张,给孩子们印刷教科书。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