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淞沪会战与北顿涅茨克的争夺
北顿涅茨克已经争夺月余,双方均损失惨重,但是乌军的伤亡更大。
俄军使用苏联时代储备的大口径弹药,猛烈轰击乌军阵地。
乌军缺乏重武器和永备工事,既难反击又难防御。
在前文中分析过,现代军队对付俄军这种战术,至少有六种战术:攻击机(无人机)空中打击、重装甲集团突破、重炮互怼、依托工事防御杀伤有生力量、诱敌前出施行运动战、放弃阵地深入敌后施行游击战。
采用前三种战术,需要拥有足够的重武器。由于乌克兰本身丧失重武器制造能力,所有重武器的来源都需要仰赖外援,尤其是北约的援助。
北约大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在向乌克兰提供重武器的方面,一直拖延吝啬。除美国援助的90门M777榴弹炮外,海马斯自行火箭炮、M270自行火箭炮、凯撒自行榴弹炮、PzH2000型自行榴弹炮的数量都少得可怜,难以形成足够的战斗力。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列强大混斗之中,己方站队越迟越好,站队之后下场越迟越好,下场之后尽量保存实力使用友方力量削弱敌方。
目前,各国对未来世界秩序的预期都不乐观,面对未来全球安全形势恶化的预期,各国都在增强己方实力的同时,尽量选择骑墙的态度。
法国、德国都提出提高国防预算,但是在援助乌克兰的问题上,一直缩手缩脚。
英、法、德每次提供的重型装备的数量,仅够装备1-2两个连。这点少得可怜的装备,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
美国相对大方,但是为了应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冲突,在援助乌克兰问题上,也没有尽力而为,提供的海马斯自行火箭炮,也是个位数,仅能组织一个自行火箭炮排。
这点可怜的重装备,无法集中起来形成局部火力优势,很容易在消耗战中被消耗殆尽。
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的对策是不惜一切牺牲,寸土必争,试图以己方的牺牲证明抗俄的决心,让列强看到继续支持乌克兰取胜的可能性,以争取更多的重装备援助,获得重装备后突破俄军战线。
这种打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在上海投入过百万军队。其中,中方先后军队投入70余万,日方先后投入30万。
在3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中国军队在狭小的空间的野战工事内遭受日方优势重炮和航空火力的密集杀伤,伤亡惨重。
一方面中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疯狂叫嚣。一方面中国军队虽然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但是己方精锐损失殆尽,一溃千里,日军乘胜追击,南京沦陷,随后发生了南京大屠杀。
蒋介石为了获得列强的援助,不断投入有生力量,以示抗战的决心。列强一面做壁上观,一面试图调停(陶德曼调停),保护己方既得利益,从中渔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