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必须在全国进行去殖民化教育
在当下,必须在全体公民中进行坚决地彻底地去殖民化教育!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奇怪,我们新中国摆脱半殖民地性质社会已经70余年,何来再进行去殖民化教育?是的,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意识形态之于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说去殖民化依然任重道远,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殖民化的东西哪里来的?第一是旧社会留下的固有痕迹,只要一有条件,它还会死灰复燃。第二是多年来在不加区分的绝对接轨论的影响下,我们盲目地吸收了西方不少的腐朽的东西,使我们的社会文化中渗透进大量的只有殖民地才具有的色彩。这个问题绝不可小看。
并非夸张,有些领域已经灌输进了不少的资本主义才有的文化特质,并形成了一种思潮。举个例子吧。比如,现在不少特别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为什么都热衷于去外国读博士?这个事能够全怪学生吗?有大学教授说出了问题根本,不是我们大学不愿意教,也不是我们的大学教不了,而是现实中我们有些大学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美国等西方大学的预科或分校,并以此为光荣。
原因就是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我的殖民化。
这个殖民化的最为重要的特质,便是国内对海外学历的无限的夸张的崇拜。比如只要是海归博士,就可以享受超级待遇。这样一个诱导,是一切教育自我殖民化的万恶之源。据说,国内所有职位都是优先给海龟人才以高待遇。一般来说,一个海归可以年薪30万应聘,一个国内毕业生也只有五六万。还有比这个导向更加严重的,那就是国家花巨资把大量地市级以上领导干部送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去轮训,这几乎更是特大广告,损害极大。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大学被认为是培养策动别国搞颜色革命的教学基地,才对这个计划保持警惕。
这样的一些做法,还不是最好的导向吗?
当然这种自我殖民化的表现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将我们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向美国看齐,看你学术成果好坏高低,以在美国西方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为标准。这是什么GP标准啊。这种妄自菲薄几乎历史罕见。于是,我们很多大学唯洋是举,一些专家学者把自己主要精力放在在海外刊物发表论文上,而不是讲究扎扎实实为国家教学科研做贡献上。
由此带来的问题时多了去了,你看现在,家长们因此把自己的全部希望用积蓄一辈子的资产,送孩子到海外去读书上,还引以为光荣,其实根本啥也不是。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一市一省一个国家,形成巨大的社会倾向,这能不对国家构成巨大威胁?据说,在美国的硅谷,清华、北大的学子们都已经可以开班会了。据说,美国卡我们脖子的芯片技术大量都是我们自己送去的孩子研究出来的。还据说,美国那些向全世界挥舞的高精尖武器,来对付我们的核武器,很多都是出自中国留学生之手。仔细一想,这不是非常可怕的现实吗?
殖民文化驚人心
不知祖宗忘家姓
香江星洲已是例
有一物种可为喻。
注 : 英语如为必修课但必须要注意有可能演化为 ‘精英文化’,最终让能掌握此语种的人自觉高人一等,是’ 精英份子’; 香港、新加坡已是前车可鉴,年轻一代华人不重视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看轻它,所以在一些事件的观感和看法上是倾向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