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网红专家的本事:把学术研究搞成绕口令
本来不打算谈抗疫的话题了,但看到美国的这项针对569万人的大样本研究,还是忍不住吐两句槽。
6月21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圣路易斯退伍军人健康看护系统联合发布一项针对569万人(包括25.7万名的首次感染者,38.9万名两次及以上的再感染者,以及未感染者组成的对照组)的大样本研究,发现与首次感染新冠者相比,再感染者表现出全因死亡率、住院和诸多疾病风险的增加。无论是未接种疫苗,还是在第二次感染前打过1针或2次或更多针的人,风险都显著增加。
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对重复感染累积风险的评估表明,全因死亡的风险和超额负担以及其他疾病的风险随着感染数的增加陡增。也就是说,风险在1次感染者中最低,在2次感染者中增加,在3例或3次以上感染者中最高。其中,在新冠再感染者中,36417人(12.29%)感染两次,2263人(0.76%)感染三次,246人(0.08%)感染四次或更多。
基于大样本研究的真实数据结果,研究者表示,SARS-CoV-2可能在数年内(甚至几十年)仍将对全球构成威胁,研究团队呼吁迫切需要制定公共卫生措施,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再次感染。
美国的这项大样本研究,是对此前英国伦敦大学等研究机构对英国“长期新冠”以及反复感染者的相关研究的佐证。
对于早已经选择与病毒共存的英美等国而言,这样的研究显然更具说服力。
6月14日,美国《Science》杂志的一篇论文,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笔者以为,更早一周问世的这篇论文可以为英美既已存在的反复感染且重复感染后健康危害不断加重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佐证。
简单来说,这篇论文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在群体免疫派看来,人们通过感染可以获得免疫力,但事实上,感染之后免疫力是在被削弱。
伦敦帝国理工免疫学家Rosemary Boyton教授此前已经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hybrid immune damping”(混合免疫衰减):
“感染奥密克戎并不能有效地增强未来再次感染奥密克戎的免疫力。先前的感染史会通过一种称为‘免疫印记’的过程来增强对既往各变异株的免疫力,但同时会因此导致针对将来新变异株的免疫效果不足,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在Omicron子毒株,包括BA.4/BA.5的感染。”
伦敦帝国理工的另一名免疫专家Danny Altmann教授指出了同样的问题:
“接种过三针mRNA疫苗,且具有不同既往感染史的英国医护人员的血液样本,并研究了中和抗体、T细胞以及B细胞免疫。他们发现,没有既往感染史的医护人员,在感染Omicron之后,对早期变异株表现出了增强的交叉免疫保护——但反而对Omicron本身的免疫保护更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