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树立人民战争观,清剿内奸投降派
1937年7月7日夜,刚从北平来到延安的《新中华报》编辑左漠野,正同总编辑向仲华编稿。
突然,他看到一则中央社发出的“卢沟桥事变”的电讯稿,大吃一惊。
两人立刻向主管报纸的党报委员会秘书廖承志报告,廖让两人立即将此消息拿给毛主席看。
23 时许,他们提着马灯、带着几份电讯稿来到主席住所。
主席看完,让秘书拿来一张地图铺到桌子上,用一个放大镜仔细看,若有所思地说:“卢沟晓月。”
7月8日,在国民党当局仍然处于困顿麻木的战略犹豫中时,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呼吁号召全国军民: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1
应该来说,十年的国共对立让中国共产党在极为血腥和残酷的环境中经受了火一般的历练,也认清了蒋介石反动军事集团的阶级面目。
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坚定政治意志和灵活军事思想而一步步崛起的毛泽东本人,对待蒋府的态度是不容动摇的。
但是面临国家危亡、面临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最危急的灾难时刻,毛泽东依旧愿意从民族生死的大局出发,同蒋介石军阀在抗日的大旗下握手。
在国共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是毛泽东主席第一个站出来深刻阐述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致性的问题。
他说:
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
毛主席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协调的产物,这种协调表现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一致性,即:
在民族斗争中,阶级斗争是以民族斗争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表现了两者的一致性。一方面,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以不破裂合作为条件,又一方面,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出发点。这样便把统一战线中的统一性和独立性、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一致起来了。
根据主席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国共合作中实行了「以阶段性的国内阶级让步来实现民族统一」的基本方针。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主动提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陕甘宁政府改名为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根据地实行民主制度,暂时停止推翻国民党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