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持久和平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这次乌克兰战争引起的争议非常大,不仅是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在传统的左右翼之间引起争议,在左翼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如何看待这场战争,关于要不要支持俄罗斯,争论非常激烈,各执一端,很难说服对方。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梳理一下历史。更远的历史不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历史趋势,就是毛主席在1970年的五二〇声明申明,以及他老人家后来坚持要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里一定要写入的一句话,就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是三大历史潮流。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人民要革命,属于社会主义的范畴。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趋势,在二战以后,确实是整个世界的主要潮流,人民革命这个潮流,在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卡斯特罗开进哈瓦那,达到了高潮。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这种民族主义的潮流,宣告了以直接占领殖民地、派遣总督和军队统治殖民地方的旧殖民主义的破产,这个转折点是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也叫第二次中东战争。当时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在美国和苏联的联手干预下,英法铩羽而归。
但是,在这样看起来一派大好的形势下,有一个隐秘的趋势,即美国取代老牌殖民帝国,开始主导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这个新殖民主义政策就是不当帝国的帝国主义,不去直接占领殖民地,但是实际上采取帝国主义的政策,利用自己超强的军事实力、工业能力和金融实力,再加上以好莱坞为主要代表的“软实力”,通过各国的买办集团来控制、影响刚刚获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或人民革命刚刚去的胜利的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治经济。
到了50年代后期,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都达到了顶点,在达到顶点以后,第二个主题就开始展开了,并逐步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一个就是苏联发生的变化,我们过去叫苏联变修,现在不使用修正主义这个词,但用什么词没有关系,最主要的就是苏联追求的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开始搞电冰箱社会主义。这一点有个很著名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59年在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之间发生的厨房辩论,这场辩论发生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国家博览会开幕式上。他们的辩论有几句话很关键,尼克松说,谈谈我们的洗衣机有什么优点,这不是比谈论我们的火箭谁有什么威力更好,你想要的不就是竞赛吗?然后赫鲁晓夫迎合尼克松,他说对,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这意味着苏联在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方面与美国达成了共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