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哪个是鱼,哪个是熊掌?
先说两件事:
分析经济,我不是很喜欢用数据。
许多时候,基层数据其实就是胡填的,“王说是几就是几”,由胡填的基层数据汇总起来的宏观数据有多少可信度?即使这样还要进行各种修饰。比如,美国疫情死亡数据,大家应该都有感受。
再说,同样的结果,可能有多种情况,同样的数据,有多种解释。
做尽调,尽信数,不如到一线去走一走。如果宏观发生了变化,基层一线必然有相应的变化和迹象。事实上,是一线变化的汇聚,才出现了宏观的变化。
有人说,用微观判断宏观,可能存在幸存者偏差。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微观信息都与宏观情况相违背,那么出现这样偏差的概率未免太小了,更大的可能是宏观数据和报告来自混编乱造。
我的很多信息,来自我自己的调研和读者的私信。后者尤其重要。
我的读者群遍布全国,大家给我提供的信息,互相比对验证,可以拼出大致的情况。
在此,感谢提供信息的读者。
这是第一件事。
很多新加入的读者,私信我怎么加入星球。
首先感谢读者的错爱,但是星球一旦加入,无法退款。
如果这些新读者不熟悉我的观点,加入以后又不满意,不能退款,彼此会很尴尬。
所以,新读者建议慎重。
这是第二件事。
言归正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们许多人都学过这段话。
鱼和熊掌都能得到自然是好事,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要有取舍。
此其一。
有人说,中国的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地方政府最大的事权,是拉动地方经济,保证地方经济一定的增长率和就业率。
西方国家凯恩斯主义的主体是中央政府,中国凯恩斯主义的主体在地方。
除了那些中央兜底的穷乡僻壤,越是财力相对较弱的地方,越需要凯恩斯主义拉动经济。于是,产生巨大的债务黑洞。
我曾经分析过,凯恩斯主义的后期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滚动增加,一方面要偿付前期的债务(至少支付利息),一方面要投入新增资金才能拉动经济增长。
要填平债务黑洞,并保证经济继续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需要一大笔钱砸下去。
今年这笔钱,估计至少需要10万亿数量级。
这些投入的资金最终会推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此其二。
话题转回来。
上个月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
明年的总目标是稳中求进,稳是第一位的,进是第二位的。
两个毫不动摇,不是新提法。此时提出来,显然是有侧重。究竟是说给谁听的?不多说,你懂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