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路风:什么是“举国体制”?当今中国为何还离不开它?
举国体制与重大突破
——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路风 何鹏宇
导读
无论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具备了什么样的科技和工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不被动员起来去实现某种超过现有资源利用水平的目标,那就只能是积累起来的资源而已,只能随着市场的边际价格变动而缓慢变化,绝不会自动带来重大突破。
近年来,中国崛起的趋势与外部遏制压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标志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挑战最大、任务最艰巨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最有希望的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中国“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重大发展”,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使命。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政治领导层提出了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设想。这个“语境”展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完成重大任务”是目标,而采取“新型举国体制”是手段。
但是,这个概念迄今尚未被讨论清楚,也引起一些误解和争议。许多人把它简单地说成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其持负面态度者怀疑这是重回计划体制;还有许多解读文章把计划体制等同于“旧的举国体制”,然后集中揣测“新型”的含义,但回避解释“举国体制”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不管是旧的(如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还是新的(未来打算实行的),澄清“举国体制”的内涵是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
本文回顾中国的“两弹一艇一星”项目,并考察美国在二战期间成立的战时生产局、曼哈顿计划,以及至今仍活跃的DARPA,来说明“举国体制”的本质与意义。
对于当今的中国,新型举国体制又意味着什么?
1、外部危机四伏
“两弹一艇一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但领导这些项目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却鲜为人知,它就是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专委)。【注:原子弹、导弹、核潜艇、人造卫星是新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开发出来的战略武器和尖端技术,对中国的大国地位以及捍卫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现在流行的“两弹一星”提法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的官方内部提法是“两弹一艇”(均受中央专委的管辖)。本文采用“两弹一艇一星”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机构不仅获得党中央的授权,而且直接执行项目并对结果负责。权力级别如此之高的机构直接抓项目,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中国决策层于1955年初决定发展核工业,其方针是首先用于军事目的。根据中国与苏联在1956年8月、1957年10月、1958年9月签订的几个协定,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核工业项目和技术实验室,并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1987)。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