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写在高考之后


  高考结束了,接下来,家长和考生等的是分数。

  从统计规律看,高考分数跟平时成绩是整体吻合的,失常或超发挥者皆是个别。所以,准备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大家心里基本有数。

  下一步是填志愿,学生纠结,家长更纠结,以为填志愿能填出个花样年华。

  极其走运的有没有呢?当然也有。但不要做特殊期待。

  高考之后,大家要有什么样的理性思维?

  高考仍然是敲门砖。分数是通行证,分数决定敲门的声音,考好了,你就进了重点大学,没考好,依次降阶排列,各搭各车,各走各路。只看重分数好不好呢?不是最好,但整体上仍是可取的,定量比定性更公平。北大,清华,中科大,都是高分考生,美欧名校招中国留学生,喜欢的也是这类学校的学生,哈佛和麻省理工不可能更偏爱中国的三本,它们也是高分的追捧者。

  高考仍然能改变命运。这些年,因为就业难,因为关系决定命运,故“高考改变命运”的老结论被否定了。不过,我还是得讲,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有效,一个重考的国家,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没有比这更好的途径。至于说到“关系决定命运”,那还没有上升到第一位,只是趋势上有所抬升。高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但它确如科举一般重要,机制未改之前,你最好遵从。

  高考是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分水岭。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靠他主,一切行动都在老师的主导之下,每天做什么题做多少题,都是老师的“布置”,老师之外,学生可以选择少许,但绳子是抓在老师手上。到了大学,不管你上了几本,老师都不会太管着你了,想学什么,想学多少,自己看着办,自主性越强,大学对你越有意义,自主性越差,大学仅是你人生中的一种时间经历。

  填志愿,是下一步的热点,不少考生和家长都很焦虑,尤其是一些文化不高的家长,很担心志愿没填好会误了孩子一生。其实不会,现在的志愿填报非常科学化,一分一段,对号入座,你想跳过规律捡娄子,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之前,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把所谓的“兴趣”看得太真。

  我这话说的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兴趣这么重要,你怎么让不当真呢?

  我为什么要加一个“所谓”?因为根据我的经验,绝大部分考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他们也不知道招生目录上写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社会上流传什么专业热门,他就说自己对此有兴趣。

  十年前,考生一看到大学招宣的老师就问:“老师,我能报你们学校材料专业吗?”我问他为何要报这个专业?他们都说对这个专业有兴趣。后来,媒体上抹黑生化环材,考生再也不报材料了。这几年,考生问的最多点在于:“老师,我能报你们学校计算机和电子专业吗?”问他为什么要报,回答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个啥呢?不都是功利吗?

  可以这么讲吧!至少超九成高中生不懂大学专业内涵,都是功利心使然,都是望字生义,到了大学,学了那么一两年,大部分人又对自己的专业失去兴趣。

  第二,不要浪费自己的每一分。

  什么意思?分数决定学校类型,高一分,你可能进985,低一分,你就只能进211,再低一点,你就只能进其它普通学校。

  如果不是特别兴趣使然,能进985的,尽可能进985,不要降阶填报,学校品牌很重要。

  重要在哪里?现在的就业,很多单位都重“出身”,它用的不一定全是你的学问,它看重的还有品牌。公家招人,比如选调生,不但只招985学生,而且还挑好的985,985B类都不在选择中,你说残酷不?你想出国留学,外国学校也是看品牌的,因为国际合作越来越广泛,你来自哪里,人家都非常清楚你的成色。

  特别要讲一点,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整体不足五成,学校品牌就显得更有决定性意义,务必牢记。

  当然,个别专业,如果你确定可以通过降级录取达到目标,也是可以考虑的,但也不具有普遍性。

  第三,传统专业不是夕阳专业。

  这些年,一些指导填志愿的砖家对中国专业建设的破坏力极大,把传统专业一律说成是夕阳专业,导致这些专业人才出现断崖式下降,严重影响了专业发展和用人需要。

  传统,就夕阳了吗?错。芯片,怎么做出来了?光刻机。光刻机是什么?是机械。芯片材料是怎么来的?特殊材料做的。材料哪里来的?炼出来的。谁炼出来的?冶金。生病了怎么办?要吃药。药是哪来的?生物制药,化工制药。造航母要什么?优质钢材。造汽车要什么?优质钢材。造炮弹要什么?钢材和有色金属。造原子弹要什么?要稀有原料。

  所有最顶尖的产品,都来源于最传统的产业,没有传统产业,就没有尖端产业,传统产业也可以是卡脖子产业,也是战略产业,学好传统专业,你也可以成就大事业。

  我跟大家说个真事,当年分配工作,同校学冶金的进冶炼公司倒班,学计算机的进公司机房控制室,前者每天一身灰,后者每天轻松干净。二十年后,一身灰的当了副厂长,也有的当了总经理和总工程师,还有人当了董事长,轻松搞计算机的还在机房。学计算机,不是人人都能去华为写代码,做服务做支撑的居多。

  传统专业恰恰是“事业专业”,那些没有关系的农村和小城镇考生,只要你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能帮你实现跃迁的可能恰恰就在“传统”,因为不靠关系,你也能打开事业通道。

  第四,学校之间的比较要讲细节。

  现在,高校排名五花八门,不知道谁更权威,排名有参考意义,但不全准确。当两所高校上下差不多的时候,填志愿要看什么呢?

  给大家提供一些重要指标:

  一看学校定位。它分教育部直管,省管,省部共建,双一流A,两一流B,等。

  二看科学家集群。主要是院士数量,它代表学科带头人的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实力。

  三看本科教学水平。主要看一流本科专业数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重点数等。

  四看学科评估等级。主要是A、B类学科分布。

  五看ESI进入全球百分之一专业数。超过十个以上的学校实力都挺强,而且专业上升趋势不错,青年人才积累雄厚。

  六看近十年来获国家三大奖数量。两三年数据可能不是太准确,因为获奖也有浮动,看十年比较有说服力,三大奖越多,科研实力相对越强,奖项不完全代表真功夫,但一、二等奖大多还是有些水准的。

  七看学科专业分布度。这对学生进校以后的专业再选择有好处,分布度越广,可选项越多,交叉性也更好。

  八看生产率贡献和杰出校友数。有些学校名气不大,但培养的有用人才不亚于清北,在工农业和国防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些学校看起来不特强,但毕业的校友冲锋在实业报国一线,支撑着产业发展关键领域。

  第五,学校位置不能增长见识。

  最近二十年,中国流行着一个观点,说是到北上广读书,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更有利于毕业后出大成就。

  笑话一个!我请大家去查查世界排名前五十位的外国高校,只有五所在大城市,其余均在小城市,甚至很多都是在小城镇。只有中国人把读书当成看大都市的热闹。

  读书,是长见识,不是长都市气,见识见闻是两个概念,见闻只需要耳眼,见识主要靠大脑,见识是思想,见闻是表相。

  北京211高校录取分数超过中部985高校,但北京的211高校做出的成果在哪里呢?

  说句不好听的话,某些大都市浪费了大量中国人才,它们的经费多,它们的好苗子多,但它们没有把这些有智慧的人才培养成得很有见识。

  再换个想法,如果清北的生均经费跟中部985高校的生均经费相等,各自的培养质量比较又是什么结果?如果全国同类高校都平均经费,各自的培养水平又是什么样呢?

  家长们,考生们,读书不是看热闹,读书不是长见闻,读书需要静心,读书需要恬适的环境,读书更需要去浮躁的观念,到大都市广朋友取得成功的概率极小,大都市出生的人也未必能成为发大财的人。

  因为填志愿很重要,坏人也在利用这个心理期,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因此付出代价。

  借此机会对家长和考生说一句:高考录取没有捷径,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关系”,任何所谓的“路子”都是骗局,相信了,你就输了,不只是输了利,还输了智力。

  填好志愿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进大学之后要继续拼命读书,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努力的深度会决定成功的高度,努力当然也会有不成功,这不只是中国现象,也是全球现象,争取不要让自己成为例外,那就只好更更努力点。

  附言:

  有人问诺奖作家“莫语”在北大受追捧的标识意义是什么?答:很多文人对社会有贡献,但引起社会分裂和动荡的也多是文人,时机一到,各显各形。我不排斥文人,但排斥眼里只利、心里只有狠的文人。大多数人会活动漂亮的语言里,大多数人会活在感性的句子里,所以多数人不具有理性思维。

  有网友问为什么D章有一段话里没提主席的思想、而是从理论开始?答:此等事已经超纲了。不过,我想说,真要有点民族尊严,真要立足世界,主席的思想不会消亡,只能活着。

  写于2023年6月10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