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写在高考之后


  高考结束了,接下来,家长和考生等的是分数。

  从统计规律看,高考分数跟平时成绩是整体吻合的,失常或超发挥者皆是个别。所以,准备上什么样的大学,其实大家心里基本有数。

  下一步是填志愿,学生纠结,家长更纠结,以为填志愿能填出个花样年华。

  极其走运的有没有呢?当然也有。但不要做特殊期待。

  高考之后,大家要有什么样的理性思维?

  高考仍然是敲门砖。分数是通行证,分数决定敲门的声音,考好了,你就进了重点大学,没考好,依次降阶排列,各搭各车,各走各路。只看重分数好不好呢?不是最好,但整体上仍是可取的,定量比定性更公平。北大,清华,中科大,都是高分考生,美欧名校招中国留学生,喜欢的也是这类学校的学生,哈佛和麻省理工不可能更偏爱中国的三本,它们也是高分的追捧者。

  高考仍然能改变命运。这些年,因为就业难,因为关系决定命运,故“高考改变命运”的老结论被否定了。不过,我还是得讲,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有效,一个重考的国家,高考仍是改变命运的最主要途径,没有比这更好的途径。至于说到“关系决定命运”,那还没有上升到第一位,只是趋势上有所抬升。高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但它确如科举一般重要,机制未改之前,你最好遵从。

  高考是他主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分水岭。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靠他主,一切行动都在老师的主导之下,每天做什么题做多少题,都是老师的“布置”,老师之外,学生可以选择少许,但绳子是抓在老师手上。到了大学,不管你上了几本,老师都不会太管着你了,想学什么,想学多少,自己看着办,自主性越强,大学对你越有意义,自主性越差,大学仅是你人生中的一种时间经历。

  填志愿,是下一步的热点,不少考生和家长都很焦虑,尤其是一些文化不高的家长,很担心志愿没填好会误了孩子一生。其实不会,现在的志愿填报非常科学化,一分一段,对号入座,你想跳过规律捡娄子,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在这之前,我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把所谓的“兴趣”看得太真。

  我这话说的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兴趣这么重要,你怎么让不当真呢?

  我为什么要加一个“所谓”?因为根据我的经验,绝大部分考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他们也不知道招生目录上写的专业到底要学什么,社会上流传什么专业热门,他就说自己对此有兴趣。

  十年前,考生一看到大学招宣的老师就问:“老师,我能报你们学校材料专业吗?”我问他为何要报这个专业?他们都说对这个专业有兴趣。后来,媒体上抹黑生化环材,考生再也不报材料了。这几年,考生问的最多点在于:“老师,我能报你们学校计算机和电子专业吗?”问他为什么要报,回答仍然是“兴趣”。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