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李云龙,是一个好干部吗?
最近很多事情,又让我想起了《亮剑》里的李云龙。
我知道很多人对这个角色有感情,因为这部电视剧是很多人的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启蒙......但讲道理,正是这么一部优秀的“国产抗战片”,日后成了许多“神剧”的开端。
举个例子,不称“同志”,而称“兄弟”,不尊重士兵,动辄打骂,满嘴“老子”,把我军干部描绘成梁山好汉一样的草莽英雄,也是从这部剧开始的。
再举个例子,把一支部队,看作是“李云龙”的私人武装,不讲组织,不讲纪律,不谈信仰,也是从这部剧开始的。
再举个例子,剧中提到,李云龙在长征途中,为了部队的生存,曾经纵兵抢粮,以证明他这个人“手段灵活”、“不拘小节”......实际上,任何一个红军指战员,如果这么干,早就被枪毙了,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存在吗?
红军自“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就是一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军队,它实现了“党指挥枪”,部队再也不是军事主官的私人武装,而是党的军事力量,是人民的武装。
我也知道李云龙在历史上有原型,他们的经历非常传奇,但优点是优点,缺点是缺点,总是要分清楚、讲明白,这种类型的军事指挥官、高级干部,革命战争史上是有很多的,他们也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问题是《亮剑》给了大家一种误解,似乎革命就是靠这些“梁山好汉”打赢的。
这就错了,性格强硬、敢于亮剑、能打的军事干部,红军里有,白军里也有,土城的郭勋棋不能打吗?但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团结群众、坚决执行命令的干部,只有我们的队伍中才有,而且是大多数。
实际上,李云龙的原型,在历史上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后成长为一位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的优秀指挥官的。
《亮剑》本质上就是个二代写的英雄主义军事爽文(前半段是爽文,后半段是阴阳怪气的“伤痕文学”),并不符合我党我军的真实情况,李云龙一个军事主官,一口一个“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吹嘘当年“纵兵抢粮”的劣迹,管同志叫“弟兄”,不服从命令,满嘴脏话,还动不动叫嚣着和鬼子军官单挑,还跑到日军据点玩双枪奇侠,打平安县城的时候调动那么多部队不给上级打一个电话请示一下……你觉得这是共产党员?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
剧中李云龙领导的部队也是匪气十足,只认他们自己的团长,不认友军的同志,不服从上级的安排,你这是革命军队呢?还是军阀的雇佣军?你把他们的灰布军服换一换,谁还知道这是八路军?
老百姓第一次看这种作品,觉得“爽”,英雄豪侠,快意恩仇,接地气,有匪气,感觉看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样……普通人对军事政治的理解就是这么一点,他们喜欢把“革命庸俗化”,这也是地摊文学泛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