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都是学者,怎么差异就那么大呢?
虽然我也做了几十年教师,但是对于一些有过接触的人文学科的学者,给我的感觉总有一些困惑。
所困惑的是我一直搞不懂他们都在做什么。或者也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可是实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八十年代,我见过这样一些学者。这一类学者,人数似乎也并不太少。在他们出席的学术会议上,不管会议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他们总要拿出一套他们自认为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向与会者介绍一番。我当初看到这样的情况,完全被惊呆了。
虽然这类学者拿出的理论相互之间都有较大的差别,但是他们一定要展现出他们那种理论的完整和体系的完备。
我不懂的是,这是为什么?
从我的理解来看,理论是要联系实际的。脱离实际,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一个体系性的理论,到底有多少意义?
在我看来,这些学者展示他们那套成体系的理论,无非是要展现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搞出的理论都是成体系状的。这才能表现出他们极高的理论水平。或许这些学者并不是这样来想问题的。或许他们有着更高的目标和境界,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空洞的理论体系实在是没有一点实际意义。
曾经在一个与哲学有关的分支学科里,有一位高校的教师。这位老师似乎在业内非常知名,只是我不知道。后来才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这位教师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翻译了一本国外学者的书。这本书也是这个学科专业里的。我只是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这个学科里的权威著作。而这位翻译者老师,在各种同类学科的学术会议上,都受到很大的推崇。可是他在这类学术会议上,似乎不太发言。所以,我也一直不知道他的学术观点到底是什么。
记得在六十年代,在读中学的时候,听到过一种说法,叫一本书主义。这种一本书主义在当时是受到批评的。一本书主义的主要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就可能一下子就出了名。他这一辈子就可以凭这本书享有终身的名声。如果不是写书,而是翻译了一本书,同样也可以达到同样大的名气。所以,前面提到的这位学者因为翻译了一本书,就一下子成了权威。这是不是也是一本书主义?应该算是吧。
我之所以困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所涉足的这个学科,到底在实际中能起到什么作用?他译的书,我也找来读。但是读来读去,还是没有弄明白这本书到底是要说什么。从而,我不得不再思考一个问题:做这个学科的研究到底有什么用?我搞不懂,实在搞不懂。
后来,我也看到,这位学者除了译了这本书之外,也围绕着这本书的一些观点,发表了不少论文。可能这本书本身在国内研究的人并不多,所以他写的这些论文,别人也很少有研究同类课题的,也没有人发表同类学科的论文。所以,这样就可能显现出这位学者就是这个学科里,研究这类问题的唯一的专门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