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恒:当前中国经济与1990年代的日本有何不同?
【导读】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刘尚希、罗志恒、田轩、黄先海、袁海霞、秦海林、陆铭、赵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大家就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问题交织,低迷的房地产业无疑是其中最被关注的一个。房地产一方面联系着众多微观经济主体和个人,另一方面关联着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偿债能力。在房地产业不可避免地调整的同时,如何做到排雷而不爆雷,使得房地产行业“软着陆”,仍是需要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对此,《中国新闻周刊》近日邀请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作了分析解读。
稳住房地产,化解财政和城投风险
文/罗志恒
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提高以及去年基数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中国经济的同比增速将出现波动增加了研判经济形势和提出对策的难度。
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但是进入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行,并逐步影响到了社会情绪,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疲软表现与社会情绪的焦虑迷茫不断交织、互相影响。同时,一系列风险并存,如城投风险暴露、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金融风险日益提高。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应对之道,我认为要从系统的思维去看待当前的形势,不能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甚至病急乱投医。
总体上看,当前财政和城投风险的症结在于房地产,解决宏观经济、财政、城投问题的关键在于房地产,这既源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政府收入、就业的重大贡献,又源于房地产市场的好坏、房地产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风险。
罗志恒
当前的中国经济不能简单类比1990年代的日本
当前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下行:生产、消费、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出口等纷纷下行,CPI和PPI持续下行,6月制造业PMI连续第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这反映出中国经济面临宏观上的总需求不足、微观上的市场主体信心不振两个问题。
信心与预期不足引发社会对“低欲望社会”和日本“失去三十年”的讨论,以日本1990年代的情况类比中国的分析亦比比皆是,也有观点认为辜朝明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对当前的中国经济有极强的解释力。我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并没有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中国经济与1990年代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不能简单类别,中国经济的今天也绝不是1990年代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