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雨就开十几个会”: 形式主义地讲政治为何愈演愈烈?

2023-08-02 1782 1
作者: 欧阳静 王骏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形式主义,是基层治理中最突出也最难根治的一个问题。近日,中纪委通报多起与电子政务相关的形式主义问题,表现为功能重复的工作群,动辄“@所有人,收到立即回复”,下派网络投票任务,强制要求干部分享文章到朋友圈等等。为何本该提高效率的电子政务,反过来却加重基层负担?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止?

  本文指出,近年来,为控制基层干部因变通所产生的“风险”,上级对基层治理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要求明显加强。基层治理从“无论用什么方法,摆平就行、搞定就行”的任意变通,到按程序、按规范执行的“讲政治”,表面上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文明性,但深层逻辑仍是只关注技术问题的策略主义逻辑。因为在压力型体制与治理资源匮乏这一结构性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基层治理必须“变通”,才能完成繁重的目标任务,但规范化要求使基层的变通充满被问责的风险。因此,基层干部为规避风险与责任,其策略主义的表现形式,从之前简单粗暴的任意变通,表现为“不变通”,即形式主义地“讲政治”。

  作者指出,“讲政治”之所以会异化为行政科层组织内部的“命令-服务”,主要源于基层治理的科层化,以及近年来的“督查下乡”。“督查下乡”进一步强化对基层的这种规范化、标准化控制, 并强化对基层的问责。对此,基层干部不再通过变通来完成目标任务,而是通过“形式主义地讲政治”来应对。要化解日趋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给予基层干部以自主性激励。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基层治理结构上优化压力型体制、科层制和基层治理之间的关系,释放基层治理的自主性空间。

  本文原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原题为《形式主义地“讲政治”: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参考。

  形式主义地“讲政治”:

  基层策略主义的新表现

  问题提出

  变通是基层治理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基层干部自主性的体现。所谓自主性,就是基层干部按照自己的意愿、认知、偏好、判断等做出行为的动机、能力和特性,以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政策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基层干部的自主性体现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思考政策执行可能遇到什么样的情景或阻力;思考在什么的情景下运用什么权力技术和方法,调配什么样的治理资源。基层干部的自主性较强,意味着他们在政策执行时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具有相应的创造性和灵活变通能力;基层干部的自主性较弱,则意味着只能按照上面的规定办事,自我操作和变通空间较小。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