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从四个方向推动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大山町。当时针对该町域内大分县山地规模大、耕地面积少、农业发展水平低的客观实际,时任大分县知事平松守彦提出开展“一村一品”运动,即以一家一户为生产主体,以各个行政村为基本单元,从资源禀赋、自然生态、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出发,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梅子、栗子作为主导产品,通过建立完善“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推动大分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村一品”作为特色农业发展路径,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借鉴和推广。我国许多地区着力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在秉持“一村一品”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又积极探索“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极大促进了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理论上讲,“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指以自然村和乡镇为基本经济单元,在一定地域范畴内,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掘、有效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附加值高、市场影响力大的优势产品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产品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切实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方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是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必须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近年来,包括山东省枣庄市、河南省巩义市等许多地区以市场化为导向,围绕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迅猛发展,很多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实践经验表明,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做强做优做精“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让小小的“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大产业。
二是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必须扎根于乡土。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禀赋,开发一方乡土资源。换言之,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得以发展的自然之根。
许多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副产品或加工产品作为天然、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城乡居民的欢迎,市场发展前景良好。同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农村特色产品能够勾起人们的儿时回忆,购买、食用特色产品有了更多的消费支撑点,成为一种新时尚。我国农村各地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坚持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科学利用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土壤结构种植特色产品,因地制宜瞄准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三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必须彰显 “特”。近年来我国农村培育和发展了一些具有显著地理标识的特色产品,赢得了广大城乡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之“特”是一个地方优势资源的集中体现,代表一个地方乡村产业的特色和亮点。只有落实好“特”才能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抑或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还是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吸引消费者的要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农村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各自的特色资源,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逐步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切实增强产品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必须形成于“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最终若要实现利益长期化和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在发展中形成产业、构建集群。受一些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经验启发,各地农村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传统特色产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以及品牌化、品质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一些资源禀赋优异的地区要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牵动,立足于特色产品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贯通生产和销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要面向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融合农、文、旅,不断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努力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作者是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