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发展怎样的乡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的价值何在?
对于乡村教育,当下各方多从公平的角度,讨论教育资源的城乡分配问题。但无论国家做了多大努力以试图去留住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流失的趋势并未减缓。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终止的恶性循环,因为无法找到谁是谁的因,谁是谁的果。当问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或更大城市去读书,家长们给的最多的回答、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是:“城里的学校教育质量更好”。尤其是近10年私立学校的崛起以及其升学“神话”,让很多农村家长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毕竟比起城市的高价学区房,私立学校几万块的学费,家里想想办法还是能够得着的。但当问乡村学校的校长时,校长却又无奈而悲愤地说:“优秀的生源都进城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城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去了很多地方,看到的现象都是,学生不断流向县市甚至省会城市,乡镇学校以及村小不断萎缩,甚至一些县城的学校也开始萎缩。最开始是高中,然后是初中、小学、幼儿园,就像一种慢性疾病的传染和恶化。在乡镇学校和村小看到得更多的是自我放弃的学生、无奈躺平的老师。仍留在乡村学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实在出不去的学生,也往往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而留在乡村学校的老师,要么是实在调动不了的老师,要么是刚分配过来正努力往县市调动的老师。学生有一种自我暗示:我们是被剩下的学生;老师也有一种自我暗示:我们是被剩下的老师。这又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见得多了,听多了无奈地叹息,也不禁感叹:这也许就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吧,乡村学校终究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消失。但又不禁想:如果乡村学校注定要消失,我们今天讨论乡村教育问题的指向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实现“公平”?这不禁让人进一步思考:发展乡村教育的意义何在?或更直接的,乡村学校的价值何在?我们到底要发展怎样的乡村学校?我们对乡村学校的期许是什么?乡村学校又应该是什么状态?
二、90年代我的乡村小学
我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上的小学,我的小学是典型的乡村小学。现在小学早已被拆除,但记忆却是深刻的。记忆中的小学如果用几个词概括的话,就是简陋、简单、乡气。整个学校是三排瓦房,前两排是教室,最后一排是老师食堂和住宿的地方。在第一排瓦房和第二排瓦房中间的空地上,有一个旗台和旗杆,一个水泥砌的水泥面的乒乓球台,一个木头做的双杠;上下课用的大铜铃挂在第二排房子的最中间的教室门口。记忆中学校窗户总有破的,多数时候是用塑料补起来的,于是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早上去学校都要自带一截柴火木,然后在教室中间烧火堆,围圈烤火上课;记忆中我们总在垂涎老师用小了的粉笔头,可每个老师都有一个木制的粉笔盒,将粉笔随身携带并用到最后。我父亲是泥瓦匠,他说学校是他参与修起来的,后来他也总到学校去帮修修补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