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为何“兜不住”了?——从教育生态变迁理解乡村教育弱化
对于乡村义务教育来说,其任务是满足弱势农民家庭子女的教育权利,为其提供基础的成人和成才教育,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同时赋予家庭发展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兜底功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乡村教育的兜底功能是相对有效的,这也是过去大批留守儿童存在但却尚未出现显著社会化问题的原因。
然而,笔者及所在团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乡村调研时发现,乡村儿童和青少年的各类社会化问题凸显,包括但不限于沉迷手机等行为问题和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主体,越来越难以发挥兜底的功能。一些校长明确表示“光靠学校肯定不行”,并强烈呼吁家庭尤其是年轻父母要参与,这与过去显然有根本的不同。那么,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何乡村教育“兜不住”了?
在既有的认知中,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似乎都能够找到直接的往往是个体的归因。不过,这些直接性的解释却有可能流于特殊化,进而掩盖乡村教育背后所发生的一般性逻辑,而后者或许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当前乡村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当前乡村教育之所以“兜不住”,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在于乡村教育生态的整体性变迁。如果把乡村教育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学校即处于乡村教育生态的中心。由此,乡村教育生态可以按照学校内外标准划分为教育内生态和教育外生态。其中,教育内生态主要是指学校内围绕教学秩序展开的各类管理;教育外生态是指对学校教育起到支持和补充作用的家庭、地方社会和网络等。那么,乡村教育生态的变迁可以分别从内生态和外生态这两个方面来观察。
从教育内生态的变迁来看,有三点尤为普遍。
一是教育行政化。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中小学承担了越来越多自上而下的行政类工作。这些与教学无关的行政类工作被老师们统称为“迎检”,具体包括政教类迎检和教务类活动。政教类迎检包括各个政府部门借助教育系统完成的各项宣传、信息统计、指标任务等工作,“除了畜牧局基本上所有单位都进了学校”。教务类活动是为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而要求开展的各类文体比赛,农村学校受经费和精力限制往往难以开展,无论活动是否开展,都要做包含文字照片在内的台账来作为上级检查材料。当然,对于教育经费充足的城区和私立小学,这些行政类工作一般会另外聘请专人负责,但是对于乡村中小学校来说,这些工作均是由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承担,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此不愿意当班主任。据估计,这类行政类工作至少占教师工作时间精力的一半,构成对教学工作的严重挤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