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也谈毛主席的教育方针
近日,在网上看了知名学者陈先义同志谈毛主席惠民教育的视频,深受启发。
他说:当年恢复高考的那批人中,上大学、上北大、清华的,大都是寒门子弟。这些人现在已经是国家的实力派,有的人还进入或掌握着国家的决策部门。然而,他们中很多人都把自己命运的改变归功于恢复高考,归功于某个人。这是不对的。要不是毛主席把教育办到农村,办到社会底层,给予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完成了基础教育,他们这些人哪能考上大学,更别说考上北大清华了。
陈先义同志这番话是实事求是的,道出了真正的大本大源。我们非常赞同陈先义同志的观点。料想这些人中的很多人经此提醒,会明白改变自己命运的真正的源头活水是毛主席。
事实上,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岂止是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同样让新中国和中华民族气宇轩昂地走到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舞台中央。只是由于对文革的全盘否定以及少数在文革中受到了一些冲击的知识分子的臭脾气发作,这个伟大的事实被人为地隐匿了。
然而,真理迟早都会被人认识到的。随着国家教改工作的推进,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毛主席的教育方针。
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教育吧——
《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记载,毛泽东时代,特别是毛主席的最后十年,中国普及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小学入学率即由1963年的57%,大幅提升至1976年的96%。毛泽东不但大增基础教育,还取消职业中学,大幅度提升初中及高中普通中学学额,普通初中招生数从1963年263.5万大升至1976年2344.3万,普通高中招生数从1963年43.3万大升至1976年861.1万。由此带来了社会综合效益和国家综合实力的跨越式跃升。
中印两国的发展对比就是明证。中国和及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均超过十亿),都是在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同时间相继独立及解放,脱离半殖民地枷锁的,起点极其相近,均只有20%识字率,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都有一定天然资源。80年代前都实行计划经济,亦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内开始经济自由化,又同样有一大批居于海外、拥有资金技术的侨民。但现在印度的成人文盲率比中国高3倍,人均收入比中国低30% ,平均寿命比中国低7岁,婴儿、小孩死亡率比中国高2倍。社会现况、前景都大大落后于中国。而普遍认同制约印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文盲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种姓制度问题。
“教育”一词听来不带一点攻击性,但其实是一个重要而尖锐的政治议题,因为教育政策对内涉及哪些人能获取重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成为社会上层分子,进入权力机构;对外则涉及整体国力,是一个国家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