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评选解密:什么影响了诺奖的公正?
实至名归”、“当之无愧”,每当诺奖公布的时候,人们常以这样的赞誉形容获奖人,这意味着就某项发现而言,他们是最有资格获得承认的。但诺奖并非每一项都“无可争议”,在其122年的历史中,就有一些案例,该得的没得,不该得的得了。
比如,2023年,也就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人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国人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表彰他们"在核苷酸修饰方面的发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 mRNA 疫苗来对抗 COVID-19疫情”。不少人认为,这个奖励是意料之中,没什么问题;但也有评论认为,诺奖委员会是“媚俗”。[1]
但瑞典科学院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通常不为人知,这是因为其遴选细节要保密50年。从1974年开始,一些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诺奖档案资料解密,学者借此可更好地分析造成争议的原因。[2]
瑞典的偏好
其中一个影响公正的因素是作为发奖国,瑞典这个国家的问题。
科学合作在战争期间受到很大的影响,近的如乌克兰战争对俄罗斯科学家的抵制[3],远的如一战后对德国科学的孤立。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第282和299条,涉及到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等同盟国国际组织的合法性,新建立的国际研究委员会(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意在将德国学者排除在国际科学圈之外。在学会、出版、会议等多个层面,法、英和美等国意图削弱德国的影响,甚至要让德语作为一个主要的“科学语言”消失。[4]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曾保持中立,这个角色本身是好的,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国际政治的干预。但战时诺奖的授予也被赋予了支持科学合作、科学国际主义的角色,具体实施起来,就是对战败的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偿”。比如,在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Johannes Stark)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德国化学家哈伯(Fritz Haber)也在这一年领取了诺贝尔化学奖,尽管他在一战时曾主导研制并亲自部署过毒气战。
这一时期更为离谱的是194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芬兰的维尔塔宁(Artturi Ilmari Virtanen),表彰其发明的饲料保存方法。
维尔塔宁的提名者主要就是他的同胞,没有其他国际同行;而他得奖主要是得到了化学奖委员会成员、亲德的欧拉(Han von Euler)的支持。欧拉不仅是维尔塔宁的老师,而且被认为是纳粹,对芬兰两次战败于苏联持同情态度。因此,维尔塔宁的得奖象征了战败之后芬兰科学与文化的存续。维尔塔宁得奖后还继续宣扬其反苏观点,反对芬兰战后亲苏的政策。[5]
至于和平奖,则尤其不堪。它不但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还依附于霸权,带有拍马、献媚和邀宠的性质,而且还不顾道义。所以现在的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不但缺乏公正、不顾道义,不那么神圣,反而有些下作。
若诺贝尔先生能重返人世,估计他多半会怒而取消那些奖项的。
若诺贝尔先生能重返人世,估计他多半会怒而取消那些奖项的。
至于和平奖,则尤其不堪。它不但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还依附于霸权,带有拍马、献媚和邀宠的性质,而且还不顾道义。所以现在的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不但缺乏公正、不顾道义,不那么神圣,反而有些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