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人民日报没提罗刹国,我做点补充!

2023-10-22 7064 6
作者: 司马南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今天的人民日报强调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重要源泉,旁征博引,举了很多例子,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刀郎那火遍全世界的罗刹国。

  人民日报今天的署名文章,开篇就表扬长安三万里,说大江奔流,说百鸟翔集,说诗人放声吟唱,说唐人的诗歌响彻云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片尾,李白历经坎坷终见曙光,观众为之感慨、为之舒怀。创作者用酣畅的视听叙事展现大唐气象,也让人们熟知的这些唐诗意境一新。

  然后人民日报又举例表扬《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说这部片子是横空出世,被称为“国漫之光”,再后来举的例子就更具体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单片超50亿元票房、1.4亿人次观影的盛况,也被人民日报拿来高兴了一番。

  本以为人民日报一定会表扬刀郎的这部最新的作品,人民日报似乎具体的例子已经举完了,开始论述抽象的啊问题:

  10年来,我国动画电影票房前20部作品中,9部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燃情的“国风动画”,以当代审美激活文化基因,用数字技术呈现瑰丽想象,探索中国风格,追求中国气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

  不只是动画,也不只是电影。近年来,我国文艺领域“国潮”涌动、“国风”劲刮。舞台上,《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国宝文物”翩然起舞;荧屏上,《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斯文江南》,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时空,徐徐打开的“中国门”迎纳四海宾朋……

  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宏大的叙事,站位要高,要在时代的高位点上审时度势,其次是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体的例证。人民日报的这篇署名文章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唯一的缺憾是,刀郎的这首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传播上的奇迹,竟没有被提到。

  但有些论述很显然符合刀郎新作品成功的艺术创作规律。人民日报说,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丰沛源泉,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如若刀郎闭门造车,不理不睬蒲松龄,如果蒲松龄的极具讽刺性的古典小说当中,没有这么一个罗刹国,如果那个叫马骥的故事主人公没有在罗刹国遭遇那么玄幻的境遇,如果现实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黑白颠倒的,人民群众极度不满意的,未曾开言先转腚一类丑陋现象,刀郎的作品就没有火起来的心理依据、社会依据、历史依据。

查看余下5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