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正确认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 坚定新中国的历史自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
【摘要】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实施70周年,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运行70周年。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实行的40年里,不仅使我国工农业和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今天回顾和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同时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弄清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选择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为什么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前面为什么要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研究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是为了不割断历史,铭记那个年代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与伟大成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历史的诋毁,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提供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实施70周年,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运行70周年。
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式建立,如果从1952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下发《国民经济计划编制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计划工作大纲》算起,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好经历了40年;即使以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它的结束,也有26年之久。这一体制的实行时间按40年算,约占新中国迄今为止73年的一半多;按26年算,也占改革开放前29年的绝大部分。因此,如何看待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新中国史,能否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能否坚定新中国的历史自信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历史上,以五年时间作为一个计划阶段,“一五”计划是第一次,带有开创性。从2006年“十一五”起,党和政府将“计划”改为“规划”,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可见,能否正确看待计划经济和经济计划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仅涉及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理论问题,而且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