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炜泽:怀念那位青年
每年的十月二十四日,是抗美援朝烈士毛岸英的生辰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总是忍不住地怀念毛岸英同志,怀念这位年轻、活泼、朴实、上进的中国青年。
在我幼年时,我的奶奶常常给我讲有关毛岸英烈士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时老人家的眼眶里总会噙满泪水,那时的自己还小,总是疑惑奶奶为何如此激动;直到后来我长大了,慢慢在书本上全面地了解到毛岸英烈士的事迹之后,我才明白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面对这样一个干净、纯粹的灵魂,都会潸然泪下。
不可否认,中国人民对毛岸英烈士是偏爱的,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当然,哪怕没这层关系,他也应该被铭记、被尊敬,因为他曾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他是共和国不朽的的英雄。教员一家满门忠烈,在毛岸英烈士远赴朝鲜作战之前,教员已经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爱妻、两个弟弟、妹妹以及侄子,一个家族为了人民和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纵观悠悠历史长河也是世所罕见的。
毛岸英烈士出生于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动荡不安的旧中国,由于父母所投身的事业的特殊性,他的人生更是颠沛流离:他被反动派抓进过监狱,也曾在上海的街头带着年幼体弱的弟弟青流浪乞讨,后来更是离开了熟悉的故土去到了陌生的苏联,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沾自己父亲的光在自己父亲身边工作,而是去到了条件艰苦的基层从零做起,和自己的父亲可以说是聚少离多。如果出于一颗爱子之心,教员完全有理由也有资格阻止自己的长子毛岸英前往局势不明的朝鲜战场作战;毛岸英烈士也没有必要主动申请去朝鲜,他新婚不久没有孩子,只是负责北京的一家工厂的工作并非现役的解放军战士,也没有任何领导和组织要求他去前线。但是他们父子俩都做出了不掺杂任何私心的选择,在践行信仰的路上做到了双向奔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毛岸英烈士毅然决然地走上战场。他的父亲支持了他的选择,甚至在彭司令员到家里吃饭时为他“说情”,最终他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在朝鲜作战的岁月是无比艰苦的,毛岸英烈士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教员的儿子而自觉高人一等,而是隐姓埋名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除了司令员等少数几位领导了解他的身世外,其他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普通年轻人。毛岸英烈士入朝作战的第三十四天,志司的哨兵拉响了防空警报,但他并未立即随着大部队躲到防空洞里,而是在作战室里争分夺秒地工作着,美国的军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作战室内熊熊烈火吞噬了一切,作战室和周围的大片地区瞬间被浓烟笼罩,在千余度的高温中,毛岸英烈士和作战参谋高瑞欣不幸被肆虐的火海所吞噬......毛岸英烈士为什么要留在作战室而不避难?答案只有一个——坚守岗位。“这些人是不能离开的。因为军队的作战指挥机关,不管状况如何紧急险恶,参谋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不能擅离职守。我们每天24小时必须及时迅速处理敌我双方一切作战情况。特别因为第二次战役的总攻击即将发起,参谋人员紧紧掌握敌我动态,至为重要,是有关战争胜负的大事,如稍一疏忽,贻误战机,是绝对不容许的。毛岸英同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参谋们一起没有离开办公室。”《关于毛岸英同志牺牲情况的回忆》这份材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