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底线要求在哪里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的强调,凸显了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理论成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探索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基本遵循。要将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底线要求,努力实现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动态平衡。
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态势。全球化逻辑从跨国公司主导、效率和市场原则驱动转向突出国家色彩、安全考量以及偏离效率原则,出现“去全球化”和“去中国化”逆流,导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全球经济金融碎片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受到更大冲击。一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通过金融渠道威胁金融稳定。实施金融限制、不确定性增加以及紧张局势升级引发的跨境信贷减少和投资外流可能会增加银行的债务展期风险和融资成本。二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通过实体经济传导至银行。供应链和商品市场受扰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市场及信用损失,进一步降低其盈利能力。这种压力可能会削弱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促使它们减少放贷,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步伐。三是金融和实体经济渠道可能会相互影响,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银行以及资本水平较低的银行来说,其总体影响显著超过平均水平。长期而言,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的金融碎片化加剧还将限制跨境风险分散的可能性,从而扰乱资本流动以及关键的经济和金融市场指标。
地缘政治紧张带来的金融碎片化和不稳定性,必然对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当经济金融与市场原则为地缘政治和安全考量所替代,市场契约精神以及长期主导全球化进程的市场经济原则将大打折扣甚至不再有效。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也是统筹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在金融发展中体现风险底线和安全考量。金融发展一般包括金融规模、金融深度、金融稳定性三个维度。通过金融发展,可以提升金融体系效率与金融治理能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以及金融国际竞争力。过去讲金融发展缺少风险底线和安全考量,因此更注重“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提升。而过快的金融扩张反而可能走向金融发展的反面,带来风险,有损安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发达经济体对其金融部门过度扩张的反思,一度掀起了金融“瘦身”运动。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不能局限于规模即“量”的扩张,更应体现在效能即“质”的提升。要通过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充分发挥金融在风险定价和风险配置上的功能,推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强化金融监管,增强金融体系韧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安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