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辉:避免陷入“盲目与国际接轨”的泥淖
在西方经济理论、海归经济学家的指导下,法国和中国先后都对两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进行了“与国际接轨”的改造。由于货币政策“与国际接轨”,法国经济由盛转衰,成为“一个已经破产的国家”。中国是否会陷入法国式的债务困境而成为又一个破产的国家?中国应该如何摆脱目前的“去杠杆”困境?为什么现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必将导致金融火山爆发危及国家安全?正确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应该是什么?法国经济的成败为中国提供了前车之鉴。
一、法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1958年戴高乐将军上台执政,法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之一。戴高乐将军执政纲领体现在:他把国家、军队和货币作为三大执政主线,把“货币”上升到与“国家”和“军队”同等重要的高度上。戴高乐将军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真正理解基础货币重要性的伟大政治家。
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中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仍然没有发现基础货币的秘密,甚至没有分清基础货币与派生货币之间的本质区别,经常错误地使用M2概念来描述货币超发,更没有在思想上把“基础货币”置于“国家”与“军队”的同等地位。
戴高乐将军正是以他对“货币”的深刻理解及其对“货币”的精巧应用把法国经济推向“黄金时期”。在戴高乐将军执政期间,法国政府规定所有私人商业银行20%的资金必须上交国家作为保证金。国家利用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以及由央行集中起来的商业银行保证金,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发展;国家不再依赖海外美元资本的输入,不搞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举借外债。国家资金的投资重点不是房地产,而是那个时代的前沿产业,如飞机、核能、石油、军工和基础设施。在这期间,法国的经济腾飞不仅没有依赖美元资本的输入,而且还在1968年归还了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
法国通过中央银行向实体产业部门直接投放基础货币,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商品供给,提高了就业和居民收入,创造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使法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巅峰时期。在这期间,法国并没有出现西方教科书所担心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始终控制在3.5%以下。
但是,法国戴高乐政府拒绝外资盘剥的执政理念损害了国际资本的利益,引起了国际资本集团的强烈不满。因此,戴高乐政府必须下台。之后,经过国内和国际资本集团的一系列政治运作,以莫须有的反通货膨胀理由,法国在1973年1月3日通过了“蓬皮杜-罗斯柴尔德法”。新《银行法》规定,“禁止国家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国家“必须向私人银行进行有息贷款”。在“国家—军队—货币”的执政框架里,“货币”被剥夺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