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日本为什么老谈“失去的十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自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陷入经济增长停滞、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时期。如今,在“失去的三十年”之后,一些日本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又开始担心日本会不会“再失去十年”,甚至悲观地认为“长期的经济低迷不是什么增长战略就能解决的问题。”从1991年到2023年,一个又一个“失去的十年”到底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又给日本带来哪些改变?本报邀请旅居日本35年、亲历多个“失去的十年”的《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讲述他的观察。在他看来,谈日本经济的“失去”时,一定离不开与中国的发展进行对比。
“已有一只脚踏进‘失去的四十年’”
10月25日,日本《东京新闻》刊发对巴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的专访。59岁的河野龙太郎从自己1989年到银行工作开始,讲述了如何目睹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亲历“失去的三十年”。这位知名的经济学家并不乐观,他认为日本经济或将再次面临“失去的十年”。
应该说,河野龙太郎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抱有“失去的四十年”危机感的日本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大有人在。笔者曾为日本欧力士集团资深董事长宫内义彦翻译过《我的中小企业论》《追逐明天》等多本书籍,这位今年已88岁仍不肯退出“企业第一线”的著名企业家2021年9月24日在《日本经济新闻》的专栏博客中写道,“日本经济一路颓势,政界和民间均负有责任。现在,日本已经有一只脚踏进‘失去的四十年’中”。
日本经济学家菅野雅明今年6月在一份内部报告中强调:“日本经济已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现在,日本国民认为这样走下去,本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失去的四十年’。这种危机意识已经产生了。”
“中国变了,而我们没有变”
当这些日本人谈论本国经济“失去”的一个又一个十年时,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同一时期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记得1988年8月笔者以自费留学生身份来到日本时,按国家的外汇管制制度兑换了8000日元(当时1万日元可兑换800元人民币),那时笔者的工资是124元人民币。在东京成田机场大厅,一位中国留学生携带的用柳条编织的行李箱突然被撑开,从里面滚出来馒头和蒸锅。那一瞬间笔者明白了什么是“背井离乡”。
很多留学生当时一天打两份工,日挣一万多日元。一些人的目标是两年存下200万日元。当时,这笔钱约合16万元人民币,在中国那个还在宣传“万元户”的时代,实际上算是“巨款”了。还记得198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124亿美元,而日本的GDP已突破3万亿美元,是中国的近10倍。回首往事,可见当时还没有进入“失去期”的日本是多么的发达,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也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