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华为真的突围了吗?
华为新手机推出已有几月,华为许多电子产品也在正常销售,华为还不断介入新行业。这被看成是华为对美国制裁实现突围的一次重要转折,许多民间人士甚至认为中国已经在这场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然而,这种判断是否准确?
通过这几个月的观察和了解,个人认为,华为并未实现真正的突围。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分析美国围剿华为围的到底是什么?
撇开一些细节不谈,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两大重点:
一个是围剿技术;一个是围剿市场。
看华为是否已经成功突围,就得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技术是否已经成功突围?
这又得从两个方面看:一是硬件;一是软件。
华为的硬件供应商,既有自己的,也有友商的,在数量层次上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但这个国产化的技术层次到底居于什么水平?比如说芯片,14纳米可以量产,7纳米能量产吗?如果不能,说明顶端芯片仍然不能自主,国内不能自主,就意味着华为不能自主。外供不缺货,并不意味着随时不缺货。14纳米芯片能自主,是否就代表完全自主呢?也不能。因为目前国内的光刻机都为进口,并非自产,更高端的光刻机就更不能自产。
如果再上升到3纳米呢?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产品的快速升级,对芯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个过程要求所有高科技公司都必须实时跟上,你跟不上,那就从整体上慢慢落伍了,决不是国内看到的“稳定就好”,未来世界的技术迭代会经常让你措不及手。
如果芯片制造路线发生根本性转变,国内是否已经掌握或跟上?
国内也有多次报道某学校、某厂家出现了黑科技,说是完全颠覆了传统芯片制造技术,相信者还有不少。实际情况不太可能。如果有颠覆性可实现应用技术,信息行业的国际竞争早已经改变态势,中国决不会是现在这个被动局面。
AI是未来的竞争高地,中美比较又如何?英伟达的AI芯片主要基于GPU架构,通过不断优化和创新,在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应用领域具有极广泛的优势。亚马逊、谷歌、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等都采用了英伟达的AI芯片作为其云平台的AI加速器。华为海思、寒武纪、燧原、地平线、比特大陆等企业何时能赶上?
华为的软件优势从国内看目前被锁定在鸿蒙系统。
从鸿蒙系统诞生这件事情本身看,对中国而言肯定非常重要,有,比没有要强很多,有,就可以继续进步,没有,你连保底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如果要实现对美国制裁的突围,光只是有还远远不够,因为它的最终目标还是需求端的用量,没有用量,就没有生态,没有生态,就没有前途,除非战时状态,一个没有生态的系统在和平时代是撑不长久的,时间久了,即使是国内厂商也会离它而去,更别说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