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一段被遮蔽的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


  一段被遮蔽的革命历史的艺术再现

  ——评电影《孤军》

  陈先义

  这是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当年党中央为了完成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战略转移的光荣使命,决定选留一支数百人的红军队伍,在四川宜宾等川南一代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国民党四面围困的艰难情况下,这无疑是九死一生之战。但是为了掩护主力北上,这支部队上下怀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必死决心,在川黔滇边区牵制和打击敌人,孤军奋战,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与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最后付出了几乎全军牺牲的巨大代价,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光荣使命。

  电影《孤军》讲述的就是这支川南红军武装的故事。这是我军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长征精神的缩影,它书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的光辉篇章,可以说“这是一支孤军的坚守,一段悲壮的历史,一部英雄的史诗”,电影《孤军》是一部具有灵魂和思想的好作品。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类似这样“孤军”的故事,并非孤立故事,比如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方志敏率领的在赣东北苦战的红军、朝鲜战场上曾经被敌人包抄的我志愿军某部,还有在敌后作战的东北抗日联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处于四面围困中的孤军作战。但是,像川南游击队这样被中央派遣留在敌人的巢穴中作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支“孤军”,唯有在这样一种特殊境况下,方显现英雄本色,才能表现共产党人主义和信仰的力量。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于这样的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我们的电影包括电视剧,一向鲜有表现。所以,电影《孤军》就题材来说,是一种极具思想意义的开掘。它通过对这段被遮蔽的历史的生动再现,讴歌了我红军部队听党指挥、不怕牺牲、慷慨赴死的悲壮和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博大情怀。这是礼赞信仰和理想的悲壮之歌。

  无庸讳言,已经有相当一个时期了,我们的电影电视剧缺少旗帜鲜明的歌颂“主义”和“信仰”的作品了。观察考察我们的电影包括电视剧创作,由于受到市场多元化的影响,由于创作受到资本的左右,我们的相当多的作品,谈起“信仰”“主义”“理想”“革命”“斗争”“阶级”等等这些词汇,总是羞羞答答,甚至有意回避这些革命词汇在作品中的出现。包括一些获得巨大票房效益的被捧得很红的作品,也是只看到银幕上仗打得很热闹,但是观众回过头一想,觉得这仗打得莫名其妙,没有来头,这些都是受那个什么“观赏性”的资本左右的影响。有人认为,至于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不必叫真,只要热闹就行。有些电影比如像《长津湖》,其实就已经暴露了这样的问题的存在。通篇不谈战士们为什么那么勇敢,为什么那么不怕牺牲,有观众反映,这个电影上映后观众只是觉得热闹,其实并没有受到思想的启迪,有些分不清你我的仗一打就是十几分钟。

查看余下6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