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文化艺术类高校必须要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谨以此文献给毛主席一百三十周年诞辰纪念日
一部《我本是高山》的电影,引发了网络上较长时间的争论。提出批评一方的主要观点是,这部电影没有真正把张桂梅老师崇高的品质与她的共产主义信念联系起来,用所谓人性论来取代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从影片的整体内容来看,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影片的编导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张桂梅老师,他们也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个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宽广的胸怀。他们用他们小资产阶级的观念和立场来解读这样一个有着崇高信念的共产党人的英雄行为。或许,影片的编导们也很想拍出一部优秀的好影片,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念、格局和心胸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所以这部本来可以拍得非常好的影片却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天不足,结果被搞得不伦不类。
近年来,我们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也确实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涌现出一些表现红色主旋律的好作品。只是这样的好作品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作品的需求来说,还是太少了。有的作品,虽然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想要成为一部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但由于作品创作者们自身的局限性,这些本来应该成为很优秀的作品,结果却被搞成了一塌糊涂。有一部电影《建军大业》,其中的革命先辈们的发型,形象,作派,结果被搞得与今天的所谓娱乐圈里的明星们并无二致。这样的作品,除了给人们添堵之外,什么用也没有。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们这些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们,既不了解革命的历史,也不了解革命的理论;既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也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他们总是站在他们那种小资产阶级的角度来,来观察和解读现实中的共产党人。站在这种立场上的文艺人,怎么可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据我了解,我们现在的涉及文化艺术的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也包括所谓大思政工作上,是有着严重欠缺的。这一类院校的学生们,对于这种思政课,对于思政教育,普遍重视不够。这一类院校中的讲授思政课的老师们,估计既不太受学生待见,也不受专业老师甚至是学校领导们的待见。这类院校或许更重视所谓艺术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到底应该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估计是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以为,当务之急在于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所有的涉及文化艺术类的高等学校,开设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门课程对于我们现有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是非常必要的,甚至是我们这些文化艺术院校的一个重要的生命线,离开这条生命线,我们未来的文化艺术工作将有可能出现灭顶之灾。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