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2024,中国电视剧向何处去?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始终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视剧、网络剧工作者,努力深入生活、积极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生产出了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节点播出,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其中不乏一大批优秀之作,非常受到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
但是,我们也毋庸置疑,由于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发展过程中遇到不适应的问题,再加上近些年来由于科学发展、技术进步、传播方式不断迭代升级,以及电视剧制播行业自身的畸形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连续三年的冲击,导致中国电视剧产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个困境可以说几十年来没有的,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电视剧制作的健康发展。可以说问题是明显的,今天我们讨论电视剧制作这个话题,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商讨治理解决的可行性办法。
第一,首先必须要谈的是电视剧内容的问题。如果说这些年来群众意见较大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恐怕还是内容。近些年来,市场和收视率问题一直是制约影视创作的主要因素,如何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双效作品,一直是对创作队伍的困扰。再加上创作人员本身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理解的局限性,弄得很多创作好像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了无法解决的一对矛盾。比如,我们很多作品已经羞于谈思想内容。相当一个时期内,我们的电视剧,谈起信仰、主义、理想、革命这些词汇,总是有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包括一些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作品,也往往在思想性上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往往停留在观众的感官刺激和观赏性上。相当一个时期,有人借助批评文艺不能强调政治思想,作品只能有意思,不要讲什么有意义。电影要市场,不要第一位讲思想,推出了什么一味讲究观赏性的作品,只讲好看,不讲社会意义。这个问题影响着文艺的健康发展。值得高兴的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对这个问题,观众自发地表现出对追求信仰问题的强烈欲望和需求。比如最近在一部电影围绕信仰问题展开激烈争辩,而且这是普通观众自发的讨论进而成为热点。我们且不论这个讨论的是与非,就这个问题本身,由群众主动对一部作品的思想性提出质疑,并且明确围绕信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好现象,是群众关注文艺作品思想性的重要的标志。它从另一个方面也反证了我们包括电影在内的影视剧创作,思想性落后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大会的讲话指出:文学艺术创造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今天这个内容对于当下的电视剧创作,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