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中国不应成为消费型国家
2023年中国克服困难实现经济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明显。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会从投资转为消费,生产供给将会向服务业转移。这样的预测令人感到忧虑。
中国不是一个资源型的国家,不能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支撑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也不是一个消费型国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工业大国。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于生产。只有不断地创造财富,才能满足中国居民的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各国人民的需要,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盲目东施效颦,试图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或者把经济增长的希望寄托在消费等服务产业身上,最终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危机。
首先,既没有类似于中东、俄罗斯和美国那样丰富的石油资源,依靠出口石油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不能像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巴西那样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那样,通过出售矿产品和农产品实现经济增长。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增加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农业生产技术发达,但是,中国耕地缺乏,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中国必须走工业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财富增长。
试图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很可能会本末倒置,使中国经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消费不是建立在财富增长基础之上,那么,消费难以持续。
第三产业覆盖面非常广。发展第三产业,必须首先区分生产性的服务业和非生产性的服务业。工业制造需要生产性的服务业支撑。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那么,工业发展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析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必须考虑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形成坚固的产业链和主要产品零部件的供应链系统。
脱离中国国情,强调消费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典型的误国误民。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作为制造业国家,原材料来自于世界各地,工业制成品必须销往世界各地,如果没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强调国内市场大循环,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优先满足中国居民的需要。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