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堡骏:三十年前我对私有化谬论的批判至今仍未过时
编者按:本文为丁堡骏教授30年前批判某学者打着国企改革的幌子、企图将国企私有化的谬论的文章,发布于《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2期。当时丁堡骏教授发表这篇文章时,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些年纪和地位的教师还批评他说,非国有化并不等于私有化,他们一致说丁堡骏教授错了。现在历史已经作出结论了,中国的众多国有企业经过那一轮改革,的确被私有化了!鉴于最近互联网上又一股鼓吹国企私有化的妖风在刮,而许多自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对此无动于衷。丁堡骏教授特此授权红色文化网重发此文,想以此来说明一下,在中国有多少马克思主义学者,稀里糊涂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干预中国的改革,做了舆论导向作用。
国有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评非国有化论
丁堡骏
纵观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没有哪项改革比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更令世人瞩目。国有企业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国有经济能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关系到改革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围绕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问题是愈辨愈明了,但有些问题甚至是一些原则性问题,至今仍处在混乱之中。一篇题目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思考》(以下简称为《理论思考》)的署名文章,提出了国有企业非国有化以及相应的企业改革观点。我不同意这种观点,特就以下几方面与《理论思考》一文的作者商榷。
一、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上下已经取得的共识。然而,《理论思考》一文却公开主张非国有化。我认为,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必然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私有化敞开方便之门。下面就来作些分析。
关于非国有化的含义,《理论思考》一文解释道:非国有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一部分国有企业变为非国有企业,二是废除国家所有制形式。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非国有化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是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过渡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最后一种国家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国家最终也是要消亡的。一旦社会主义国家消亡,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也将随之转变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其二是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变为某种程度的集体所有制。前此,《理论思考》一文曾说:“马克思当时所预言的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这是我们的明天而不是今天可以达到的。”再根据《理论思考》一文对非国有化理由的陈述,可以断定,《理化思考》一文是主张后者的。然而,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固然要取决于它的内在经济关系,但同时也要受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制约和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将丧失。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工厂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俄罗斯改革的历史教训来看,诚如普切林采夫所总结的:“非国有化就是私有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可以说,非国有化是私有化的初级形式,私有化是非国有化的高级形式。开始时说非国有化,后来都说私有化。”“实际上,私有化使改革失败了。”,②我相信《理论思考》一文是不主张私有化的,正如该文所讲的,“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但是我更相信,“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非国有化必然导致“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非社会主义化,最终导致私有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