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中的“干部干、群众看”

2024-03-14 742 0
作者: 欧阳静、王骏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基于市场逻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一种“不依靠群众、不组织群众”的路径】

  【摘要】在近年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实践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服务理念正在被“为顾客服务”的市场服务理念所替代,从而使原本“官民共治”的基层公共服务模式转换成了市场化服务模式。在我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人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个体,更不是顾客。“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市场上差异化的个体利益服务。因此,以顾客为导向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未必具有指导的适用性。立足于我国传统和现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为人民服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话语和经验中对服务型政府进行本土化重构是可行之道。

  一、现象与问题

  从实践看,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始于2006年的农村税费改革。由于农业税费的取消,基层政府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收粮派款”“刮宫流产”转变为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用基层干部的话说,基层政府从之前的向农民“要钱”转变为向农民“发钱”,从之前的“兑现”转变为现在的“服务”。在税费时代,由于税费任务的层层加码,基层干部向农民“要钱”的过程充满着冲突与对抗,这导致干群关系极为紧张。在资源下乡的后税费时代,基层干部向农民“发钱”和“服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合作过程,干群关系也应当是充满温情的友好关系,村民自治也应该更充分。然而,我们的调研发现,这种在理论逻辑上应该发生的变化却未在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出现。相反,基层干部抱怨群众“不知足、想要的太多”“希望政府什么都给他(她)做好”;群众则抱怨干部“不公平”、质问干部“我为什么不能享受(政策)”。这种不符合逻辑设想的乡村关系、干群关系集中体现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中。

  “干部干、群众看”是指原本依靠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完成的基层公共事务变成了基层干部单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群众不仅不参与,而且在一旁观看。比如乡村森林防火、防洪防汛、早稻生产、村庄环境卫生等与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普遍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受访的乡干部说:

  以前发生森林火灾时,群众第一时间敲锣通知村民,村民纷纷上山灭火。等乡镇干部赶来,火早已经被扑灭。现在就不同,看到山上冒火,群众一边观望一边问,乡政府怎么还没来人灭火呀?最后等到村干部发现了,才电话通知乡镇,乡镇立刻召集全镇干部,组织上山扑火。乡村干部在山上扑火,群众则在山下观望、用手机拍照。但现在大部分乡镇干部是“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没有扑火经验,又加之大部分乡镇干部不是本地人(异地回避任职制度),对山上地形也不了解,风险很大。(LXY访谈资料,20210425)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