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从基层劳动者中选拔高级干部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从基层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出来,担任国家具有较高职务的领导干部的事例。在这些从基层中的普通劳动者走出来的领导干部,比较出名的有李瑞环,有郝建秀。在七十年代也有陈永贵、吴桂贤,还有李素文,以及孙健。当然在省一级的领导岗位上,当时也有不少从基层劳动者选拔出来担任领导干部的情况。
毛主席一直非常重视在人民革命中打下的江山,能不能永远保持永远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问题。毛主席想过很多办法,也做了大量的尝试。从基层劳动者当中选拔担任较高层级的领导干部,就是一种伟大的尝试。
在前面提到了担任过党和国家较高级别干部的基层劳动者当中,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李瑞环和郝建秀两位领导同志。李瑞环原来是北京是第三建筑公司的木工,郝建秀原来是青岛国棉六厂的纺纱工人。
李瑞环在北京三建做工人时,面临着在建筑工程的传统工艺中要做“放大样”的问题,做“放大样”,费料、费工、费时,李瑞环决心要改造这道工序。他当时文化程度不高,就努力学习,掌握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最后成功地改造了工艺,取消了“放大样”的工序。后来,他参加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夜大学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水平。再后来,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市建筑部门的领导干部。再后来也先后担任了天津市的书记,直至最后担任全国政协主席。
郝建秀在做纺纱工人的时候,总会面临着纱线断开的问题。纱线断开就要迅速接上。如果接不上,或者接线的速度太慢,就会影响产品质量。郝建秀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后创造出“郝建秀快速接线法”。这个接线法在很多纺织厂都传播了开来。后来郝建秀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知识与文化水平。再后来,她也开始担任领导干部的工作,直到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还有一些担任过领导干部的基层劳动者有北京的张百发,还有辽宁的尉凤英等。他们也都是出身工人。张百发后来担任了北京市副市长的工作。尉凤英担任过全国妇联的负责人。张百发是当年北京第三建筑公司的青年突击队的队长,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尉凤英在沈阳724厂(后称东北机械制造公司)当工人。她在工作中热心搞技术革新,把人工送料改造成自动送料。她心里只有工作。她说,她心里没有一个“我”字。
1978年,尉凤英离开了领导岗位,回到沈阳继续当她的工人。但是她初心不改,依然保持当年那种对工作的热忱和干劲。这非常难得。
在七十年代被选拔进入领导岗位的多数基层劳动者,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都被解除了领导职务,返回了原单位。当初他们被选拔过来,也没有交代他们具体的情况。后来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说词,就把他们都送回去了。他们心中肯定会有落差,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什么个人的要求,服从组织的安排,静静地回到了原来的劳动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