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群环共构的宇宙


  说明,本文刊发于《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0期。

  作者按:大凡一种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在开始阶段一定有过对宇宙问题的终极思考。20世纪80年代,笔者也曾对宇宙模式有过“康德”式思考,提出宇宙的产生和毁灭过程的假设及宇宙“群环共构”模式的构想。笔者修订并发表此文的目的不在于对宇宙学的学理探究,而在于对国际关系本源的探究,试图让大家在天人合一的图景中看到“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本源及与此相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前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一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近现代学人对宇宙模式的构想大致可分为牛顿式和爱因斯坦式。牛顿的宇宙是一个不依赖物质而存在的平面式的推外,无边无垠;爱因斯坦的宇宙是一个有边无限的球形宇宙。有边是由于它是单环式的,环边就是宇宙的边,无限是在单环的边上找不出起点和终点。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弯曲空间,与牛顿不同,其中的一切运动都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后来出现的宇宙理论,如恒星演化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等,都没有走出爱因斯坦的单环的宇宙模式。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式都达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最高的认识水平。牛顿的形而上学达到了如此完美的境界,以致于把一切变的东西都看成不变,把弯曲看成直线,把整体肢解成无限细小的局部,这在他的微积分中得到了尽善尽美的体现。爱因斯坦是20世纪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这时人类的认识从局部转向综合,从形而上学转向辩证法。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式将牛顿模式中的直线还原为曲线,把不变的东西还原为变的东西。爱因斯坦的宇宙是弯曲的,这是当时人类对宇宙认识的结晶。

  爱因斯坦的宇宙模式是对牛顿的宇宙模式的革命,然而又由于他的单环式有边无限的特性,使他在抛弃了牛顿的宇宙的无边性假设后,又无法解释“宇宙之外将是什么”这样一类的问题,有边无限的宇宙模式遇到了悖论。

  与此并行,从19世纪到20世纪,辩证法日益成为人类思维主导方法,但这时的辩证法仍有浓重的单极色彩,研究问题时总是从一个极点开始,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最终以复归这个极点为结束。这种认识方式在研究我们这个狭小的宇宙时,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出现了著名的“三论”学科及其思维方式[1]。然而,如果我们跳出狭小的宇宙圈,就会发现,单极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爱因斯坦遇到的难题。

  二、弦与超弦:从物体研究到关系研究

  爱因斯坦的困境不是数学的困境,而是哲学的困境。超弦理论试图打破这种困境并对宇宙做出更合理解释。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