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伟:工资与危机——《资本论》第一卷工资论思考


1.jpg

  【作者按】本文选自《〈资本论〉第一卷唯物史观原理解析——马克思逝世140周年之际历史发生学基本理论探究》的第五部分,即文章结论部分。该文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3年第4期P109-134。该部分内容,原标题名称为《资本幽灵的谱系学总结:劳动力商品的“前世”“今生”“来世”》。基金资助: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资本论》、工资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2022WZD010)的阶段性成果。

  ——在主体论语境中,我们倡导的不是“善”“恶”对,而是“镜”“恶”对。工资的唯物史观探究的核心议题在于明确工资形式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用通俗一点的理论语言说,那就是明确“工资的姓资姓社问题”。对“工资的姓资姓社问题”之未能理论明确,对工资拜物教的批判之所以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点,在于“工资幽灵学”的缺失。而如果缺乏这种革命理论的指导,被统治阶级将成为“一个保守的阶级”,不独小资产阶级(小农、小市民),工人阶级亦如是。

  ——劳动力商品的工资规定“姓资”,在于它是“资本工资”,在于它是“算法工资”和“雇佣工资”的统一。单单是雇佣工资,并不能全面说明劳动力商品工资(工人工资)的“阶级内涵”。相反,它极容易被“物象化”。一旦工人阶级放弃反抗,执意与统治者妥协、阶级合作,则“无产阶级的社会要求已失去革命的锋芒而获得了民主主义的色彩,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要求失去了纯政治的形式而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色彩。这样就产生了社会民主派。”与此同时,《资本论》对危机的具象叙事,有时过于碎片化,令人遗忘掉马克思对于危机的理论抽象力。澄清历史问题,比之实际问题更为重要,所谓资本的历史问题,也就是它的危机问题。这是一个事史,必须知行合一!单单是物的危机远远不够,人的危机乃是源头。

  ——又或者说,危机是《资本论》贯串自身体系的一根红线。红线的起点就是工资问题。工资的幽灵在于主体统治,由此带来主体危机。《资本论》为何遭遇知难的理解困境?《资本论》整体布局就实质而论,乃是“阶级知(危机之知)——阶级行(危机之行)”,危机被置放在生死舞台上进行排演。因此,《资本论》开局说到底并非局限于知难问题的解决。由危机之知而危机之行,引出历史主体论——两极分化的工资统治和价值形式统治的资本积累问题。总看这个行程,乃是从“大生死”(资本生死学)到“大危机”(危机病理学)。

查看余下8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所以,真正搞懂主体逻辑者必不对市场逻辑资本逻辑摩拜,还要对市场逻辑资本逻辑摩拜者,依然不懂主体逻辑。共产主义是主体逻辑,市场至多只是一个用。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