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政欣:日本,请归还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
“日本有义务返还日军侵华期间劫掠的中国文物,中国也有权利提出返还要求。”
在4月初举办的第118届美国国际法学学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霍政欣,面对来自美国、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学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立场。
作为国际法学的权威学术年会,本届会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召开,并且比较罕见地设置了分论坛:“中国被劫掠的文化遗产:历史的不公与当前的困境”,引发了舆论关注。
会议结束后,观察者网就海外文物追索相关法律问题,和霍政欣教授进行了深入交谈。
【文/观察者网 唐晓甫】
观察者网:您是一位资深的国际法学者,这次受邀参加美国国际法学会(ASIL)第118届年会。该年会虽然已经举办了118届,但是为中国被劫掠文物返还专设论坛并请中国学者阐述观点的情况却颇为少见。能否请您大致介绍一下此次年会的一些基本情况?现行国际法对于被劫掠文物的规定,以及国际法学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文物被劫掠文物的关注程度?
霍政欣:事实上,美国国际法学会之前也希望能够邀请一些中国和西方的学者讨论被劫掠文物的议题,但是一些西方学者会觉得有一点敏感,所以相关论坛讨论并不常见。在此次论坛上,进行主题发言的中方代表有我,东南大学法学院张越老师,敦煌研究院的杨雪梅老师,和悉尼大学法学院的黄洁老师。
中方与会代表,右二为受访者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现行国际法对被劫掠文物的规定,主要有三部国际条约,第一部我们称之为《1954年海牙公约》,全称是《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第二部是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还有一部是1995年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其中第一部公约主要是保护战争期间文物免受破坏和被劫掠的公约,后两部主要是保护文物在和平时期避免被盗和被贩运的公约。
事实上,国际法学界对于被劫掠文物和非法贩运问题很重视,因为文物流失并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问题。全球的文物流失和被盗、被劫掠,主要发生在殖民时期。当时有大量殖民地国家文物被殖民者劫掠。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关乎文物所有权,更关乎着各个被劫掠国家的民族情感和国家利益。这也导致不仅是国际法学界关心被劫掠文物归还议题,国际政治界也同样关注这一议题。例如,希腊和英国就帕特农神庙石雕一事的外交纠纷都已经持续近百年。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