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南街村的党员干部为什么都甘愿做“二百五”?
1.老俊德唱梆子戏管村干部叫“二百五”。没错,村干部们确实个个想当“二百五”——挣二百五的工资,发扬二百五的精神,发挥二百五的干劲。
南街村敬老院原先住着个没有儿子的老人叫周俊德,20多年前就过世了。老俊德在世时,整日里爱唱那河南梆子戏。老人们都说老俊德那架式,那随口而出的词,还真有些“专业”的韵味。那时候,敬老院的老人们吃过饭没事儿,围着闲聊,就有人嚷嚷“老俊德来两句”。老俊德在老哥们老姐们面前也不做客套,清清嗓子就唱开来。那么多年时间过去了,老人们还记得老俊德的梆子戏里有这样一段唱词:
说南街,
道南街,
南街的党员干部累又苦,
人人落个二百五,
……
说谁是“二百五”,那准是骂人的话,这不只是南街人的说法,也不只是河南人的骂人话,这在咱们中国就是一个妇幼皆知的损人的话。我们一听说老俊德唱梆子戏叫村干部“二百五”就纳闷了,在一说起村干部就是满口好的敬老院老人中,怎么还有人这样骂村干部“二百五”的?而听到这话的老人们居然还哈哈笑,也是一反对村干部呵护热爱的常态。一问,方明白老俊德那话里头说的,是指南街村的干部每月拿250元工资。
听了这一番解释,我们觉得这样做有些难以理解。自己给自己定每个月工资拿250元,这不是明摆着凑热闹叫人骂嘛。南街村的干部也是有意思。于是,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下王宏斌。
“铜钱中间有个方孔,是用来串钱的,五百个算一串,也叫一吊,二百五就是半串,也叫半吊,在咱河南人原先把那不精细、憨、傻、缺心眼的人叫‘半吊’,后来,就称作‘二百五’,这可是句骂人的狠话。”
王宏斌说,到了南街村的人,大凡都要向他提起“二百五”。而一问到“二百五”这一故事,王宏斌总是先向客人讲这么一段典故。完了,王宏斌就立刻要绷起刚刚还笑嘻嘻的圆脸,严肃起来。
“咱村干部工资之所以定为250元,就是要用上那‘半吊子’、‘二百五’的劲儿。咱村的党员干部就是要有‘二百五精神’,‘二百五’的干劲,工作起来就是要有那一股憨劲,那种不怕吃亏的傻劲。”
在南街村,戴“二百五”这顶帽子的,头一个就是王宏斌。
这大约是40多年前的事了,王宏斌弃工归农的事在中原大地传开来后,人们就议论纷纷起来“王宏斌是个二百五”来。
“听说南街有个小伙儿叫王宏斌的,老爸退休让他顶了工作,可他才干两年工人,就硬是回农村修起了地球,你说这人傻不傻。”
“别人进了城干个临时工,都为自己一半脱离了农村而庆幸,人五人六的,那小子倒好,端着了个铁饭碗,正式工,他都不干,看样子脑子有点问题,是那二百五一个。”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