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彦:大漠航天人的铮铮铁骨,铸成共和国腰杆挺立的脊梁
“正是有了你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我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底气才更足,腰杆才更硬,说话才更有分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月8日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发表的重要讲话。
这里总书记所说的“你们”,不仅是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人员,还包括奋战在国防科技和科工战线上的全体人员。他们研发的导弹、火箭、卫星、神舟飞船等大国重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让中国真正拥有了在国际上“说话算数”的实力地位。
1958年5月27日至7月22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研制、试验核武器的任务。他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根据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1958年10月20日,开国中将孙继先率抗美援朝回国改编的第20训练基地官兵,在“黄沙弥漫不见天,荒芜凄凉绝人烟”的内蒙古巴丹吉林戈壁沙漠,挖地窑、住干打垒,靠肩扛手刨,沙枣充饥,以“榔头打石头”的干劲,用不到3年时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靶场,成为新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为保密起见,军邮通信代号为“兰州市27支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心对外开放,依驻地取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因基地通信呼号为“东风”,取意毛主席赋词“东风压倒西风”,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
中心自创建以来“一路开挂”,先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如1966年第一次“两弹”结合核试验,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1980年第一枚飞向太平洋的远程远载火箭发射,1981年“一箭三星”发射等,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幕布。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一处肃穆之处一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78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矗立着一座直指蓝天的纪念碑,象征着航天人扎根戈壁、矢志航天的情怀。
陵园正面是“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屏碑,安放着聂帅部分骨灰。“再穷也不能没有一根打狗棍”,聂帅亲自主持和领导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创建工作,先后4次亲临中心指挥尖端武器试验和中心全面建设,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聂帅骨灰安放前一天,干旱的戈壁沙漠下起大雨,凭吊的人们泪水湿衣,真是千钧悲痛,月冷西山。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