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明|思想简史:一个时代的蜕变(2001-2021)


  绪言

  本文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是笔者以个人和亲历者视角,对近二十年,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以来,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思潮,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蜕变过程,做出的一份有別于主流的观察记录。

  全文分为10个部分,依次为:

  1.“公共知识分子”与“公知”;

  2.网络时代的来临;

  3.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之争;

  4.契机与危机;

  5.“十八大”;

  6.“控坟运动”和“米免运动”;

  7.方方日记事件;

  8.李光满和胡锡进之争;

  9.坠落,困境和希望;

  10.觉醒,还是呼唤?

  全文近两万字,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既然是个人的,也无意追求整全,更不用掩饰笔者所持的价值立场。

  刘继明

  2021.9.18

  1.“公共知识分子”与“公知”

  按照一般的释义,“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何谓“公共知识分子”?通常认为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这个定义够高大上了。但在中国,“公知”并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而是特指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自认担纲启蒙责任的一群文化人”。

  但这还不是“公知”的全部含义。

  在搜狗关于“公知”的词条下,还有这样一些引申出来的词汇:理中客、洋奴、犬儒、文痞等等,含有明显的贬义。

  “公知”从高大上到沦为贬义词的潮涨潮落,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在前网络时代,知识分子通过传统媒体主导并控制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向公众进行单向度的输出和教化,建构起牢不可破的精英地位,这种地位在中国的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具体说,以南方周末所属《南方人物周刊》的“影响中国的五十名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为标志。在这份榜单中,一大批崇尚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文学者、经济学家和作家艺术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是新自由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攻城掠地的时期,因此,《南方周末》的这个50人榜单,多少带有一种册封和加冕的意味。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将2001年作为时间的分界点。

  对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而言,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但同时也是一种盛极而衰的回光返照。因为从那以后,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影响中国二十多年的公共知识分子,开始结束长期垄断话语权的局面。

  许多知识分子经常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津津乐道,流连忘返。但如果从思想认知和表达渠道多元化而言,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中国网络舆论场,远远超过了八十年代。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